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52|回复: 0

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7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题: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8 t' Y" f/ X, x3 d5 ~% Y
作者:王震武2 D) z( k( i4 x. N8 t+ ~
日期:2006.3.9.撷取自:http://hsc.social.ntu.edu.tw/interview/interview-psychology.html
3 [( J0 j8 }* x) y& r& C大约十五年前,我曾在一所成人教育机构讲授心理学,授课时间每星期一次三小时,为期两个月。这个工作让我有机会去思考:就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心理学来说,什么样的「知识的飨宴」,是我们可以提供给社会大众的?十五年年后的今天,当社会大学的朋友们要我执笔谈谈:「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就像一个登山者,半路上回头一看,虽然顶峰还在遥远的天边,却也猛然发现,整个登山队伍已处身不算低矮的山腰。
8 l( y) q! [. \4 ^. |/ v* n十五年来,心理学算不上有什么重大的发现,然而它也确实厘清了很多问题,破除了许多「迷思」,远离了常识性的了解,弄清楚我们向来的许多观念,错得有多离谱。与此同时,心理学自然也累积了不少外行人难以一窥堂奥的「专业知识」。一百年的心理学史,有力地见证了一个科学界的普遍信仰:我们也许离真理尚远,却正逐步接近它。
- H# r3 {# E4 T8 i$ ^! v2 `百口莫辩的遭遇
* _8 `8 ?6 H% T, p与此相对的是,十五年来,整个社会看待心理学,却越来越有「艾丽斯漫游仙境」的奇趣,触目所及,尽是恍惚迷离的景象。譬如说,一位当红的「心理学家」,在电视上表演「铁口直断」--从衣着判断人的个性;某社教机构的「心理学」课,其教学内容是:探讨人的「自我型塑历程」;最近,一位社会大学的学员告诉我,他从某本「潜能训练」的书获知:「人的潜能是他已有能力的三十倍。」所有这些,据说根据的全是「心理学」,而这些「心理学」则奇幻到让我目瞪口呆。6 L( D% y+ j, g) R
从某个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何其幸运,社会允许他把未经检验的「个人观点」,当成真理来宣传,并获得许多人的信仰。这种特殊的际遇自然是令人羡慕的,因此吸引了许多人,纷纷摇身一变,成为「心理学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心理学者何其不幸,经常有许多「百口莫辩」的遭遇:有些人相信你有一些「技术」,可以让不听话的孩子乖乖就范;有些人相信你有「读心术」,可以窥知别人心底的秘密;有些人认定你擅于聆听各种「心情故事」,然后给人有益的忠告;甚至有人一口咬定,心理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沟通、沟通、再沟通,并教导别人各种沟通技巧。这些特殊的际遇都源于一个简单明了的事实:因为许多「心理学家」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宣称它们拥有这些「奇技」。
+ f; @1 F+ D2 M; t, U/ I4 x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家」--在大学里教书的、在医院或企业界工作的;做研究的、开业的、当义工的;开工作坊的、带成长团体的、办短期班的、设训练中心的,乃至于到处演讲打游击的。不幸的是,这些不同身份的人所知、所说、所用的「心理学」,常常是南辕北辙、全不相干的学问。这些「众心理学」,有些是个人的「独得之秘」,更多的是西方引进的舶来品,以及东洋进口的一家之言。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些直如「葵花宝典」,另一些则像是「人生之钥」,因此,全都拥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 g1 z% k. n" c7 ^8 y# `+ {. e) ^0 I4 w心理学的「心情故事」) p1 Z" R! k0 z, \0 A* N: A' c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问。问题是,「人」是极端复杂多样的,心理学究竟该研究什么?譬如说,心理学家该去研究各种「心情故事」吗?我们社会中确实有许多这样的「心理学家」,他们每天聆听不同人的悲欢离合,这些故事都不尽相同,从故事背后的「意义」来看,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心理学家」的工作是,用没有成见的「同理心」去聆听,然后帮当事人发现其中的启示与「意义」。他们常常告诫别人,切忌用任何理论硬套到当事人的头上。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彼此的秉赋、处境、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在张三的故事中「悟得」的道理,也不一定能套到李四身上。
: ?& B+ t* L$ A/ _事实上,在这些百味杂陈的故事里,全心全意的聆听者已经将所有的「学理」都抛弃--自然包括那些他们从来就不懂的学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这些人来说,甚至可以说:心中没有「心理学」,才是「心理学家」的最高境界,因为「活生生的人,怎么可以拿理论来硬套。」于是,这些「心理学家」穷其一生,用来助人的不再是任何有系统的学问,而是他个人从经验中获得的,不可言宣的「智慧」。他流转于各种心情故事中,看尽人生百态,体会过各种人际的纠葛与悲欢,甚至于一生为之「肝脑涂地」,诚然令人十分感动。然而,他做得够不够好,是否真的对他的当事人有益,也只能说是「如人饮水」,旁人无从评断。: u! V. Q2 a% D3 a  R
然而,这样的「心理学」不是「古已有之」的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一百多年来无数心理学者的努力下,心理学真的只是这样的「学问」吗?心理学者真的只能在各种「心情故事」中百感交集吗?他真的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别人的「见证」,就可以证明他是对的吗?我在大学里教了二十几年的心理学,这个「心理学的故事」最让我百感交集,也是我最魂牵梦萦的「心情故事」。不论你准备给我扣上怎样的帽子--保守派、学院派、死硬派、霸权心态、顽固份子,都不能改变一个基本事实:我所知道的心理学确实不是这样的「学问」、绝大部分心理学专业期刊上的学问,也与此全无交涉。/ x. @+ U- Z0 d5 C
事实上,许多这样的「心理学者」还宣称,心理学根本不是一门讲究是非对错的「学问」,而是一门「助人的艺术」。说得好,「学问」是「求真」的,道德是「求善」的,艺术是「求美」的,那么「助人的艺术」求的是什么?它跟大学教科书里头的那类「心理学」,又有多少关系?一个人一生摩顶放踵,用一种「聆听技术」、一套「晤谈技巧」去助人,诚然不是坏事,也确实有他可敬之处。只是,这套「技术取向」的「艺术」,这种存乎一心的手法,实在跟传统的「XX学」相去甚远,也跟近百年来成千上万的学者所致力研究的「心理学」,扯不上半点关系。
! P0 a4 f3 D$ T$ Q6 x6 I: v6 e' L探索「心智的奥秘」2 Q! _  M  r4 o/ W6 j
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半世纪以来,被称为「传统学院派」的心理学,秉持的是「求真」的学术传统,从来不以「个人的悲欢离合」为研究标的,也无意于追寻「人生的意义」,而是专注于「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了解「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光辉灿烂的文明,与猥琐卑下的犯罪,都出自人类之手?」正因如此,所以心理学有别于文学,也不同于哲学,而归属于科学。% b# {( l! E/ G2 a
事情再明白不过了。人以他秉赋而得的身心,俯仰视息于人间,自然会有各种悲欢遇合。而每个人在自己的遇合中,用他的「心智系统」去思考,并在各自的处境下做出不同的抉择,从而彰显出不同的意义。在这整个历程中,最关键的当然是人的「心路历程」。然而,心理学家既不能也无意研究「整个故事」。事实上,自有更适合的人来做恰如其份的工作。概要的说,「悲欢离合」的欷嘘感叹给予「文学」,「人生意义」的探索归诸「哲学」,而「心智奥秘」的研究则留给「科学心理学」。兴趣不同、方法各异,这样的分野本来层次分明、秩序井然,可惜却被「坊间心理学」搓揉得分不出鼻子眼睛。7 {- h; N% }* {: P, l
科学的标记是「求真」,致力于挖掘各种奥秘的最终真相,而人类的「心智系统」正可以说是「宇宙的最后之谜」。我们都能轻易地认出一个熟人,不论他是否改变服装、发型;连心智迟滞的人都能轻松的掌握微妙复杂的语法规则;每个人都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体会」别人的心情;人人都能在脑中贮存知识,用以评估环境、计划未来、解决问题;即使没有经过刻意的教导,多数人都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拥有抽象思考与道德推理的能力。这些能力与表现,绝大部分是高级计算机所望尘莫及的,更别提心智系统的精彩演出--复杂的政治制度、多采多姿的经济活动、发展科学、创造艺术、建构哲学体系。对这些奇迹追问「如何」与「为什么」,正是心理学家的任务。
2 E; ^% D# g3 u2 d0 E) ^不幸的是,当「传统学院派」心理学家致力于探索这些奥秘的时候,整个社会所期待于心理学家的,却不是让他打开这个「最后的黑盒子」。许多人攀山越领去守候流星雨的降临,对慧星的奇景深深着迷,却对人类神奇的心智系统毫无兴趣。在人的帽子下,我们对头发的兴趣,显然远大于对大脑的兴趣。很少人注意到,其实,所有的「心情故事」都出自这里。当一个人因为失恋而痛不欲生,他可能会想找个「心理学家」来谈谈他的「破碎心灵」,却绝少人有兴趣追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智系统,会让人痛不欲生?
1 y3 |) B4 ]1 p* J& \- ~- k2 o3 s3 ~任何「学问」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奇心上,不是建立在实用的需求上。当物理学家在比塞塔做「自由落体」实验,或者当达尔文在加拉巴哥群岛做生物观察的时候,唯一支持他们的是好奇心。当初若没有这种永不止息的好奇心,今天就没有计算机、飞机,或基因工程。心理学的处境亦然,假如我们对「人类心智的奥秘」全无好奇,只对「具体而现实的问题」感兴趣,以为只有这些才是心理学该世情」的街谈巷议。
5 d0 M+ a& o  i) F3 ~心智上的「葵花宝典」2 ?3 s- r( u) T
当社会对这些「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表现出莫大的兴趣,自然就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与诱因,诱使各色各样的人宣称他们拥有神奇而实用的答案。譬如说吧,「XX天创造奇迹」的课程、让你「心想事成」的简易方法、「发展右脑以开启潜能」、「EQ训练班」、只有十条守则的「XX学」、一个礼拜乃至于三天两夜就能让人「脱胎换骨」的训练班。所有这些,都宣称具有「简单易学」、「唾手可得」、「功效神奇」的特点,自然会让人怦然心动,也因此,拥有很高的「市场价值」。于是,欧风、美雨、东洋秘籍,纷纷被引了进来,造成一阵又一阵的流行,不但花掉许多冤枉钱,而且还严重扭曲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 p. ]. R% u0 i+ t6 B$ U
事实上,这类神奇的商品不但投合社会大众期待「速成」、讲求「神效」的心理,而且败坏了大众的「知识胃口」,让他们对「基本学理」不感兴趣,只对「实用的知识」感兴趣,甚至使得许多人对充满怀疑精神、小心翼翼的学术论究态度,充满不耐。2 x6 h3 c9 f6 d; |% }! M( ^2 A
我曾在许许多多的场合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不论是为子女行为深感困扰的父母、夫妻关系面临危机的女士、或为评论新闻事件而前来采访的记者,他们所要的通常不是谨慎周延的分析,而是斩钉截铁的结论与建议。他们要答案不要证据,要技术不要观念,要行动不要思考。更令人束手无策的是,他们期待仙丹妙药,指望心理学家能够「着手成春」。
5 D7 t, P+ Y& C, t% H# T于是,坊间出现了许多迥然不同于大学教科书的「心理学」著作。这些著作通常是由:(1)一堆动人的口号,加上,(2)几个语焉不详的专有名词--从脑神经系统到知觉心理学,再到行为学派的各式各样专有名词,无所不包,自然包括作者自创的专有名词,再加上,(3)一大堆的「案例」,三者所组成。这些无法判别真假的「案例」,通常占有全书篇幅的百分之八十,事实上,它们才是整本书的主体。
' k) @0 T2 s& Z6 ]  @那些专有名词,自然是用来让人相信「这里面大有学问」、「这是科学新发现」之用的。至于那些汗牛充栋的「案例」,除了用来作为那些新奇「理论」的「证据」--通常这也是那些「理论」的唯一「证据」--之外,它们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让你知道「已经有这么多人按这个办法获得神奇功效了」,既然别人都可以轻易的办到,你当然也可以依样画葫芦的「脱胎换骨」。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惊人的著作不但像「先知」的语言一样神奇,而且它们也使用类似教堂上的「见证」手法来证明:「这是真正的福音」。就这点来说,它们与「心情故事」派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 Y7 E1 B# R, w1 c' O; `5 m偶尔,他们也会引述「正统心理学家」的话--甚至作者本身就受过正统心理学训练--以为奥援,不幸,这些的话要不是那位心理学家纯然的猜测,顶多也只是未经严格检验的假说。譬如,有一本书引用了「著名的哈佛教授威廉‧詹姆士」的一段话。詹姆士诚然是有名的心理学家,然而,读者所不知道的是,这位「哈佛教授」活跃在大约一百年前,他被引用的那段话,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也还没有任何证据足为左证。+ N9 B  b5 x5 v2 R2 `, A
愈是神奇的号召、愈是惊人的诉求,愈容易让人不惜血本,趋之若鹜。然而,就已有的经验来看,这些「新知」、「新发现」通常像一阵风,在流行一阵子,填饱某些人的荷包后,就此烟消云散。留下一个饥渴的市场,随时准备迎接新的「福音」,来创造新的「坊间心理学」时尚。我们社会似乎从未自这些潮水般来来去去的「心理学经验」中,获得启发,体认「先知」的时代已然过去,「理性」才是我们可以依凭的救赎。妙药仙丹诚然是令人心动的,但是,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来看,这类药只存在于骗局中。
4 W* X$ [* G/ L+ t. y「坊间心理学」之路
# v% u* [2 x% W  Y+ A医药其实是个好比方。好比有人久病不愈,甚至得了绝症,不免要从医药广告或亲朋好友的奔走相告中,去寻找新希望。不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太少。于是,草药、偏方、「清宫秘方」纷纷问世;擅于消灾、祈禳、驱鬼、画符的神仙也一一下凡;号称「科学新发现」、「医学大突破」的不明来路药丸,更是大行其道。医学越发达,巫医就越流行,这个局面虽然吊诡,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医学知识越是复杂,一般人就越显得无知,稍微心慌意乱,就身不由己地任人摆布。
. q# ?+ q+ I# V3 X一般而言,这些巫医走的是两条相反相成的路,其中的一路诉诸「古人的智慧」,细听他们的说法,现代医学简直全无希望;另外一路,则诉诸科学的神奇力量,看他们摆出来的态势,现代医学似已有了奇迹式的成就。这两者跟「坊间心理学」界的两大主流--那些专注于「心情故事」的一派,与那些让人「脱胎换骨」的一派--简直如出一辙。「心情故事派」拒绝承认心理学是一门有系统的科学,只是一种「助人的艺术」。他们之中某些人甚至认为,科学心理学不只全无希望,而且简直罪大恶极。反过来说,「脱胎换骨派」则打着「科学新发现」的旗号,借着科学的权威,去推广他们号称具有神效的训练课程。
- O5 I' E, i! \* z9 f, r要让一般人不去轻信巫医,其实别无妙法,只有加强社会大众的医学教育。根据同样的道理,加强社会大众的心理学教育,也是十分迫切的事。其实,更加重要的是科学教育。当社会大众多少了解科学与科幻小说的关键差异,许多「科学神话」就难以流行起来。同样的,当社会大众普遍了解科学只是「求真」的活动,也了解科学社群如何用各种行规、准则、伦理规范,来确保科学活动的「理性」,许多对科学的误解、敌意,就比较不可能产生。这里面,心理学教育实在居于关键的地位。以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普遍兴趣而言,透过心理学教育让大众受到科学的洗礼,应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方式。
$ r, ^% f3 I" G「科学心理学」一瞥$ ^( `' F/ p) [7 ~$ z8 e+ y
举个例子来说罢。几十年来,社会大众对「人类潜能」一直保有历久不衰的兴趣。然而,什么叫「潜能」呢?一部冷气机虽然拥有一个微处理器,但是它的潜能却远不如一部最原始的计算机。同样的,鸣禽和人类一样拥有「语言系统」,但是鸟类的「语言潜能」却远不能和人类相提并论。在这两个例子中,冷气机和小鸟之所以同其「低潜能」,是因为他们的系统已经为特定目的设定好程序,因此这些系统不是多功能的--冷气机的微处理器只有一个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启动或关闭压缩机」;小鸟的语言系统只有两个「沟通功能」:「求偶」与「领域宣告」。只有当系统能以不同的方式运作,发挥不同的功能,达到不同的目标时,它才可能拥有较大的潜能。
6 K+ P2 u; @) v- o因此,要了解「人类潜能」,必须先了解人类的「中央处理系统」--大脑。除了了解它有多少「神经元」外,还得探讨它的结构与运作方式,弄清楚它拥有怎样任务编组,各部门如何协同运作。近数十年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神经心理学」,以及一个全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神经网络论」,才刚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摸索,距离「估计人类潜能」、找到激发它的方法,实在还有很远的距离。一般人只要能粗略了解心理学家在这方面迷人的工作内容,就能了解那些夸大其词的「坊间心理学」是不可信的。
$ J, X6 o% Z7 e% S" @从另一面来看,研究婴儿的「发展心理学家」,透过精致的实验技巧,发现人类婴儿在初生的时候,其实已经拥有某些「知识」。譬如说,他们已经能够分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知道两者的运动方式不同;他们也知道物体应该有固定的形状与体积,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任何物体若无支撑,不会悬浮在半空中;他们甚至能对不同数目的物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就好像他们已有某种「数目观念」。整体看来,婴儿与生俱有的能力,远比我们当初所能想象的还多出了许多。
" T5 @3 @% W$ \1 j5 R! v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了。许多动物生来就会走路,但是人类生来,除了能转动头部外,在行动方面显得十分无助。鸣禽虽然也有「方言」,基本上他们能讲的「那两句话」,是先天设定的,因此他们永远无法学会不同种鸟类的语言;反观人类,只要环境适合,任何幼儿都可以学会讲一种全然不同于亲生父母的语言。现有的证据显示,人类与生俱来的不是设定好的「说话程序」,而是能够掌握语言规则以便学会任何人类语言的能力。就「先天设定的程序」来说,看起来,动物拥有的大体上是预设的「行为」的程序,而人类所拥有的则是「观念」方面的基础设定。3 e( R3 }4 \, ^% C
这件事显然透露了某些「物种设计理念」--就好比冷气机的功能与限制透露出工程师的设计理念。演化赋予物种各种先天能力,作为后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让小鸟发展出一成不变的求偶呼唤声,另一方面,则让人类学会对异性花言巧语。因此,这些先天程序赋予我们怎样的发展基础、允许我们有多少弹性、给予我们怎样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的极限--这就是所谓的「潜能」。可惜,心理学对这些先天能力的探索,才刚起步,目前所知还十分有限,坊间那些关于「潜能」的神奇说法,多半只是玄想,跟科幻小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E2 k' m1 h; m" R; Z+ @, |$ d
光是对科学心理学做这么短短的一瞥,就可以想见,心理学家用来获得这些新知的方法,必然充满创意。因为不论新生的婴儿,或林间的小鸟,都没有能力对心理学家诉说他们的「心情故事」,就算他们能,也无法直接透露他们「心智系统的奥秘」。社会大众如果有机会了解这些,不但能获得「知识上的飨宴」,而且有机会体会科学家的「求真」精神,与力求理性的态度。更可以常保好奇心,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自己和身边的人,了解人有多神奇,有多可贵。这才是提倡「尊重人性尊严」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方法--因为它雄辩地回答了「人之异于动物者几希?」这个问题。2 ]$ n' P$ H* z
不必要的误解
; W! N2 d+ m% z' W) c+ J近十几年来,我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心理学」持有敌意。在他们的观念中,以人的心智作为科学分析的对象,是对人性尊严的亵渎,是对人的「主体性」粗鲁的冒犯。在他们的想象中,实验室里的受试者就像白老鼠,是失去人权与尊严的人。他们甚至认为,活生生的人是不可分析的,能分析的只是皮肉五脏,因此,透过实验分析得来的知识,只是假知识。准此而论,对于人的心理,唯一值得做的研究当然只是,聆听各种「心情故事」,发现其中的意义。
/ F, l1 |4 ~3 _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误解。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所做的研究,泰半就像上面所举的那几个例子。在这些例子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受试者,既不像白老鼠,也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心理学家所做的,不过是「千方百计的解开人类心智之谜」。如此这般获得的知识,既非主观的「感受」,也与人生的「意义」无涉,更不是凭「同理心」可以「体会」而得。这种知识不但不是无用的假知识,而且因为出自严谨的科学分析,所以远比平常人的臆想或「老祖宗的智慧」更可靠,更可能让人类社会自其中获益--譬如说,让我们得以真正改善我们的教育内容与方法。7 A/ w5 _; Y4 a7 ]" J
会有这样的误解,当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理由,然而,对现代心理学的无知恐怕难辞其咎。许多人不明白,人类心智有什么了不得的奥秘,值得心理学家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探索。自从六十年代「认知学派」兴起后,科学心理学更让他们深感挫折。复杂的理论分析、曲折的实验逻辑、古怪的测量技术、以及让外行人一头雾水的实验结果,在在都让人弄不清楚心理学家究竟在想些什么。放着现成的喜怒哀乐与人际纠葛不谈,尽谈些知觉、记忆、概念、推理之类的「冷冰冰的话题」,更是让许多人不以为然。$ d2 @2 N4 J; z, O) p/ c( F
心理学的不幸在于,所有的人都能内省自己的「心路历程」,也能「体会」别人的「心理」,因此,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套自己的「心理学观点」。有些人对自己那套「素朴心理学」相当自信,他甚至会觉得「这才是心理学」。当他发现「科学心理学竟然不是这样」,而是一些让人不懂的古怪东西,可想而知他会有什么反应。这种处境是其他科学所没有的。很少人会对物理学家或生物学家说:「你应当研究这个」、「物理学(或生物学)应当像那样才对」。于是我们有两种「心理学」,一种是学术期刊上的古怪东西,另一种则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生活化的「坊间心理学」。/ |( I$ ^# b: E) f
我一点都不反对有人致力于聆听「心情故事」,为许多受苦的人分忧解劳,甚至帮他们找到「转身之路」。我也同意,这种分忧解劳、帮人寻找出路的工作,确实是「助人的艺术」。假如有人一定要认定,只有这种「助人艺术」才是有血有肉的、有感情有泪水的「工作」,我也不会反对。每个人秉赋不同、志趣各异,有人热心于助人,有人对解开宇宙「最后的黑盒子」感兴趣,为什么两者不能并行不悖呢?就好比股市分析师可以和经济学家并行不悖一样,但是一个理性的社会不会认定「经济学就只是股市分析」。5 E1 X' a, g: y5 f8 W5 d, i
对大众说个明白
% A4 |- f& e  D* S" ^# A" m9 }因此,科学心理学远比其他科学更需要对大众说个明白。假如我们不希望「老祖宗的智慧」永远盘据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脑中关于「人」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假如我们不希望混淆学术与「助人的艺术」;假如我们愿意分清科学与「科幻小说」,并且不再受花俏不实的营销手法所蛊惑,那么我们就应该赶快检讨我们的心理学推广教育。让社会大众有机会接触通俗易解又不失精髓的科学心理学,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社会教育的新课题。: |8 @9 G5 U3 V3 D
平情而论,科学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平易近人」。严谨的实验方法、测量技术与复杂的统计分析,都是入门的障碍。心理学近年来的发展,更与生理学、动物行为学、遗传学、演化论、计算器科学、语言学、逻辑、经济学、数学等学门,有越来越深的关连。这个局面让许多人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对科学心理学望洋兴叹。要言不繁的说,现代科学心理学常让人充满挫折感,相对来说,坊间心理学那些「讲述心情故事」的学问,或简单易行的「开发潜能」训练课程,则不但入门容易,而且还能让人满怀希望。因此,「心理学的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局,自然不问可知。  F5 z$ j% a  j( y; R8 a7 T2 P
然而,即使形势如此艰难,心理学家却不能媚俗,也不能遁世。针对眼前的情况,我们社会需要的其实是,设计得更精致、更具巧思的课程,以及更像「科普读物」的教材。让社会大众有机会接受心理学的「科学洗礼」,了解「学问」是从「证据」中累积起来的,不是靠「见证」发展出来的。这些都不容易,却值得一步一步的去做。我们社会倡议「读书社群」已经很久了,不幸的是,过去这些年来,这样的倡议正好提供「坊间心理学」乘虚而入的大好机会。现在,是科学心理学加入这个运动的时候了。$ g2 `1 [! v, {( c& `8 h! T
(全文完)
3 E, L' h1 U. f  q7 N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23 23:36 , Processed in 0.04502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