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94|回复: 0

[交流分享] 变革时代的公益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4日,由《公益时报》社、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在北京召开,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媒体与个体都被赋予了新的权利,而公益行业也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届年会上,学者、新闻记录者、公益行业的从业者们分别从各自角度,诠释了对主题“分享·记录·担当”的理解。
        我们这次年会的主题是记录、担当、分享,身处变革的时代,我们如何学会分享、深刻记录、怎样担当?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我与马蔚华、王振耀、曹德旺等一行到美国夏威夷参加了东西方慈善论坛,美国公益领域有很多顶级人物参加,让我真实感受到差距。比如中国的家族基金会往往提及的是做了哪些项目、帮助了哪些地区。而美国的家族基金会,没有听到他们说花了多少钱做事,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位代表讲道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基金会借给美国政府500亿美元,帮助其渡过了难关。
        在认识上依然存在差距,牛根生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他把所有的钱捐赠以后在企业家群体里面感觉最多的却是孤独。当他跟企业家交流的时候,最担心别人问为什么把这些钱拿出来做慈善。马蔚华也讲:“做公益比做银行行长还要累,还要难。”曹德旺送给我他的著作《心若菩提》一书,他就是要告诉美国人,中国的慈善家不是土豪。
        3年前,我们有一个代表团去美国伯克利访问。一位教授讲,在美国大家公认的是捐赠者是道德高尚的人。我听完以后感觉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捐赠者的确是道德高尚的人。3年后的今天,我们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到在中国这种认知和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比如公益领域有很多知名品牌项目,爱心包裹、母亲水窖等等,但是公众可能依然只知道希望工程。我是个跨界的人,既做企业、媒体,也做公益。我了解到,除了公益圈本身,公益品牌的知名度在外界知晓率并不高,这就有赖于媒体同行的塑造和传播。
        7年前,第一届新闻年会的时候,我们提到公益的力量是社会进步的三重动力之一,其中还一个就是社会批评和监督,也就是媒体的力量。那么,公益怎么跟媒体融合,这点上,公益人要做的还很多。
        目前,虽然中国的公益领域和大环境都与西方有很大差距,但是不是我们做不好呢?我觉得不是。去年我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访学团,印象很深的一个是宏基,另一个是慈济。这是两个看似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管理和文化。
        宏基电脑一个最核心的管理理念就是“利他”,他们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考虑所有问题的时候,都首先想到客户、员工、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方,他们认为只有把“利他的”东西考虑到位了,企业自然就做好了。这显然试用于公益行业。
        而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借鉴企业的管理方法成功地运作公益事业,他的管理是什么?用“爱”做管理,用“戒”做制度。慈济现在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有自己的组织和志愿者,他们的分支机构每天早上开小会,分享其他地区志愿者在全世界各地做公益的感受,分享做公益带来的快乐。这样不断地分享营造了慈济人对慈济文化的认同感。一个好的组织能有持续的发展动力,不是短期、简单的奖励就能刺激达成的。
        今天这个时代,需要我们从多重角度思考更多的问题,推动公益事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分享精神、利他思维。希望我们能够更多的跨界联合,融合发展,为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工作。(摘自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年会致词)

来源:公益时报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18 02:37 , Processed in 0.040016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