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528|回复: 0

[社工交流] 从“服务者”到“设计者”的一次蜕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2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桂城督导培育 于 2014-10-22 22:34 编辑 ) W1 Y1 n3 P" T) U. u! A0 r
) e3 G4 x4 B! y
从“服务者”到“设计者”的一次蜕变

1 y6 i% @- X3 ~5 \, j

文/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 项目总监李素娟

) _# k& x! i% ^0 q. V) Q

十月上旬的北京被一层层厚厚的雾霾笼罩着,而一群由全国各地的NGO领袖们,还有企业的项目代表们,穿上防寒的衣物,带上防雾霾的口罩,奔赴向同一方向,为了同一目标——参加清华大学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组织的“社区营造培训班第四期”,学习系统的社区营造课程。而我作为东莞鹏星的代表,也有幸参与到了这场丰富的学习课程中,成为第四期学员中的一员。

* t8 s$ c/ n( p; ~

五天的学习与研讨,不仅是从社区营造的理论,还是社区营造的实践,几位台湾资深的社区营造导师以及内地资深的社区营造研究者都十分生动的阐释了“社区营造”为“改变”所带来的魅力与变化。在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的反思从一线社工到服务管理再到项目管理的自己,在社工行业的5年来,我都做了些什么,又“改变”了些什么?或许该是好好分析自己与所带领的团队,我们的服务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我们的项目建设方向抓紧了吗?

几天的深入学习或许不能用简述的文字所能描述的,或者在重新整理课程记录时,能找到我们曾经迷惑的问题的答案。


4 X+ L( O( z  \. l% m

何为社区营造?社区居民能自治,参与,改善社区问题,改造的目的是改造社区居民自己,营造社区是工作与方法,而非目的。社区营造是宁静的革命,温和的公民运动,我们在用社区营造的方法在做社区运动。因此,社区营造需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使得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社区营造强调的社区自组织,居民自己组成一个建设社区以及促进社区发展的社会组织,从而通过居民自己的努力把社区建设好。因为他们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在运用自己的努力建设他们自己的家乡。他们因为爱这个地方而且以后也想在这里生活,为了社区的明天比今天更美好,他们会愿意为了明天的美好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NGO组织要做的是如何把这股力量挖掘出来,让他们释放出来,建设他们自己的社区。总而言之,社区营造不单纯是一种政府政策,它是一种思想,一种做事情的方法和理念。


  Y; p" g- n* k7 O/ o  x2 O; S

那么何为社区营造员?社区营造员是能够调动整体资源,创新社区参与方式,协助社区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推动者。社区营造员协助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并鼓励社区成为议事与行动主体,生成自组织。社区营造员需要具备六种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环境观察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还有永恒不变的是培力、培力……

1 p) \' V" W8 V0 C

讲得这里,了解的社工的朋友们,或许会觉得以上的理论知识以及观念有点像社会工作,社区营造员所做的工作跟咱们社工做的工作挺像的。可在接下来台湾资深社区营造员的台湾社区营造案例分析过程中,我却深深的觉得咱们年轻的社工还需不断的转化思维,继续努力。


0 T! r$ P: ]. i/ X

社区营造员跟社工同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而社区营造员却把社区居民的参与以及组建社区自组织、社区自建设当成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我们都相信在社区中有很多专业的社会组织与专业人士。社区营造是在“造人”,改变社区的人为核心主体,而“造社区”只是手段,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只有“人的改变”才是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而咱们社工需要从扮演提供服务的“服务者”角色到“设计者”的角色转变过来,我们需要调动社区所有的人员参与到社区服务。因为我们长期提供的“社区服务”会让社区居民产生依赖,居民在依赖社工为他们服务,而非他们组成自组织,自己服务自己的社区。因此我们进入社区,更加重要的是让社区产生社区志愿者,提升他们参与社区的动力。

4 J' g& g  b8 O

在此,也强化一下,“服务者”与“设计者”的区别,他们在启动社区参与的创意与运用是有所不同的。“服务者”:目前我们大多的“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工作的模式都是扮演提供服务的“服务者”角色,长期服务形成居民的依赖性,以及被动、消极、甚至不知感恩惜福的态度,也造成社会组织工作者的弹性疲乏、感知能力降低等的负面效应。而“设计者”则是透过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的机会,创造他们的成就感与表现的舞台,以逐渐形成各种“社区自组织”。社区营造者愿意“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同时也愿意“为了多一点民主,宁愿少一点效率”。社区营造者以掌握“社区参与”的操作主轴,用共识的凝聚需要居民参与,动手做的过程也需要居民参与,后续的维护、管理更需要居民参与,从而维护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 D6 X% G" ?4 E) m0 }

此刻,让我回想起曾在一线社工岗位的自己,那时为了活跃所服务院社的气氛,增强福利院老人的参与度,我们经常会联合大学生志愿者、镇街的志愿者搞一些大型的庆贺活动。每当一个活动举办前期、中期、后期,我们都会十分忙碌,活动结束后更是身心倍感疲惫,活动的效果是让观看以及参与的老人都笑得很开心,他们都会向我们竖起“大拇指”,称赞我们活动举办得很好,很成功。可一年服务过后,当我们因政府决策的原因而离开所服务的院舍时,我们都留下了些什么?是我们给他们带来的欢乐气氛,还是纯真的笑容。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志愿者,镇街志愿者,当我们撤离时,他们能持续的又有多少呢?因为我们没有在当地的院舍培养院舍自己的志愿者组织,他们才是不会离开院舍的主人,当我们培育了一批一批的院舍自身的志愿者,以及发展一批批的社区领袖,培育他们组织、策划、调动资源、以及如何分工等等的能力,那么我们离开后,相信他们自己也一定能可持续的发展他们的院舍,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家园。或许我曾经是一位相对优秀的“社工服务者”,却非一名专业的“社区营造员”。在此,我也呼吁,还在自己亲力亲为,为搞一场大型的晚会或者庆祝活动,或者是一场小小的小组活动而奔波的社工们,或许此刻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活动,是居民他们自己想要的嘛?如果是他们自己想要的,那为何主导活动的主体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这群外来的“社区服务者”?我们是否应该或者愿意“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培育他们组织、策划、动员资源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活动策划、设计以及启动的主体,我们主要在“培力,不断的培力”。

+ i* v% k* a. Z4 y

那么一个完整的社区营造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步:我们需要认识社区,发现社区问题,社区居民期待改变的是什么,其次就是调查社区意愿,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想法;再次就是寻求帮助,这时需要外力(社会组织)的“培力”与支持;再次就是在社区与居民组成团队,当我们进入社区时,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形成社区意识,进而建立“社区文化认同”。

' P& y! Z( d2 S' Z+ Z

第二步:找出社区的需求与特色。再探索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共同感,开展社区议事会,让社区居民自己讨论社区要改善的层面是什么。

4 D& k+ H, B1 E$ o

第三步:凝聚社区共识,塑造共同愿景,建构参与机制,强调“由下而上”,透过居民参与建立“社区主体性”。在这过程中,我们与社区居民一起建立规则规范,以此来处理社区矛盾与冲突;再次就是全面开展社区工作,让社区自组织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建设他们自己的社区,社会组织在过程中,不断的赋予社区自组织建设社区的能力,以及“培力”社区领袖能力。


$ o/ x0 R, u. b6 e

第四步:进行“人”的改造,培育成熟的社区公民,主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建立“社区自主性”,永续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待社区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正规后,我们就需要逐步撤出社区,让社区自组织发挥他们治理社区的功能。

  U7 h/ n' C2 H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外力组织的我们,不强加意愿给社区以及社区居民,我们需要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生活,同时我们还会提供社区居民新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建设自己的社区中充满新的想象以及构建未来社区的蓝图。在“培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发展学习型组织,尽量让每一个社区干部与社区志愿者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让他们从做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同时我们把培训课程或工作坊开到社区内,让社区居民时刻都可以参与;同时还需多组织社区干部与居民去其他有成果的社区观摩交流,彼此学习,刺激出“我们也可以做到”的想法与行动;当我们形成分工合作的工作团队后,宁愿有些工作做得不完美,也不要一个人从头做到尾,这样会剥夺了社区居民奉献自己力量与能力的权利;我们需要学会从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培养社区自组织的干部,同时还要建立适度的社区干部轮流休息的制度,这样有助于维持社区自组织的动力。


: {  ~; s- i8 M7 Z

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因为营造的是“生活”,食、衣、住、行、育、乐无所不包,这就形成了社区营造的总体。生活的长期累积就成为“文化”,因此社区营造提出的计划与推动的工作都需紧扣“当地的文化特色”,符合他们的“社区生活需求”,而非把每一个社区都营造成相同的样貌。而特色与需求则需由社区居民的调查、发掘与讨论,形成共识来决定。我们需永远谨记的是社区营造的根本在于营造“人”,有“人”的改变才能营造生活、营造文化、营造社区。


$ s# |$ L  c, Q2 V! i

而营造社区所提出的计划或推动的工作需和“当地文化特色”息息相关,一般强调由人、文、地、产、景切入寻找。

人:寻求社区的著名历史人物,住在社区中的文学家、艺术家、手工艺家或者特色专长的人物;

文:社区拥有的特色的生活文化、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者文化活动等;

地:社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或者动、植物生态等;

产:社区从事的农、林、渔、牧、工、商等产品或产业活动。

景:社区当地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或人文古迹、历史建筑等。

* t- T, E. y; ~7 t4 D; G2 l" ~: R; C

当我们在社区中掌握了以上的社区资源,那么我们的社区营造的切入面在哪里呢?根据老师课程上的讲述,可从6个层面进行切入: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等。目前我们的社工同事们进行的更多的为社福层面,部分涉及人文教育,而其他的层面暂还需时日介入。


7 g) J3 K4 l2 g

陈述至此,我或多或少已经找寻到我们与社区营造员的区别所在,或是经验还不足,专业还不够,技术也还需加强,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是把自己所服务的社区当成自己的家乡在建设的思想,如何培育更多的社区自组织,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的思想。社区营造的不仅在文化生活,社区公共服务,还在环境卫生,产业发展,社区治安等层面都形成自组织,服务他们自己的社区。这一刻,我在想,假以时日,我们的项目同事都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与想法,那么我们的项目还会一年比一年岌岌可危么?作为项目主管的我还需一年比一年忧心,下一阶段咱们的项目方向在何方吗?因为根据台湾成功的社区营造工作,最短的也需十年八年,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工作方向,需要的是社会组织持之以恒的在社区建立不同的社区自组织;换而言之,如果我们做一个社区营造的项目,至少十年八年不会担心自己的“饭碗”问题,同时同事们就更有动力与信心把社区工作“设计好”。始终不变的是,我们是一名专业的社区“设计者”,而不仅仅是社区的“服务者”。


/ S& ]! l+ ?3 N* U

社区营造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如何从“服务者”到“设计者”,细看上文者,或许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又或许还在迷茫着。不管怎样,我认为我们若能把社区营造学得通透,我相信这会是一种扎根的社区工作手法之一,或许会成为我们开展社区工作的主要“思想”。


- F9 l, D% G* D, a) _1 k

我从一线岗位到行政管理、项目管理的职位已经有4年的时间了,至今,我仍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服务者”,只是我“服务”的是镇街、社区的干部以及领导们。或许“心累”就是长期周旋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吧。我希望“改变”,我不想“做了他们自己职务上的工作”,那我就需要转换思维,把“社区营造”的理念运用起来,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环境观察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还有永恒不变的是培力。从“服务者”到“设计者”的蜕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改变”自己,一步一步来,不管是服务对象,还是干部领导们,他们“做好他们自己的事情”,因为他们是社区最好的“建设者”,而非我们。

社工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共同奋斗吧,“年轻”的社工们,只有有“梦想”,有“信念”,“社工梦”不远已!

" z  L+ U7 f& ^! B6 C! r

大家若想多了解社区营造的相关知识,可网上查阅“台湾社区通”,还有“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网站是WWW.SSCA.ORG.CN,据说有许多台湾社区营造成功的例子,台湾近二十多年的社区营造过程,或多或少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方向,前进的方向。


+ }7 p5 G  C1 F2 w5 \. S6 I# V# Z; v5 ]9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4 10:00 , Processed in 0.04603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