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社工路:从迷茫到扎根
2 c1 j- c- Q% c7 ~0 s“10年前临近大学毕业,我都不知道社工是做什么的。”冬日的一个上午,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专职社工范石娴回忆起对“社工”的最初印象。在福利中心10年,范石娴见证了社工从无到有,亲历了无锡社工发展的每一个节点。值得珍视的是,10年来,政府和普通市民,对社工的概念和定位,有了全面的启蒙、认识。
) j+ J- @9 ]) t$ R4 j9 v
: a4 u' |( W) \( R- w* r 多个“第一”铺满“社工路”: B$ p+ V4 ^3 `( ^. q3 S$ h& Q
: R0 O+ E- @/ [, `$ u# a8 Q/ w4 o2 y
范石娴的10年社工路有多个“第一”,像一块块石板,铺成了一条路。
4 ^ C8 i1 y: r O( Y+ P- T! K g; \& n& F, c3 T7 _) B
1999年,范石娴考入南京人口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成为该校第一批社工专业本科生。当时的教学没有本土教材和社会实践,仅有的几次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是被老师带到福利机构去参观。“很多人搞不清社会工作专业到底要学什么、做什么,心里没有概念。”
1 O+ a: {7 x! a/ e9 w" n
+ z0 m5 Z! p0 d% D j7 I 2003年,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首度对外招聘1名社工专业本科生。应聘成功的范石娴成了该中心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社工,服务对象为青少年。自此,她开始投入社会工作。$ L5 ~3 h( z' O$ @& u6 M
4 a, k. a. E }8 V2 v) u5 s 大学班里有53人,范石娴是唯一一个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的。总有同学开玩笑,只有她在社会工作这条道上走到底。她的“唯一科班社工”身份被打破,是在5年后。2007年,福利中心成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开始为“科班社工”设立岗位,并于第二年招聘了2名社工专业本科生。这一年,无锡还开始实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制度,范石娴通过考试后,成了无锡第一批持证上岗的专职社工。
3 _# {& h$ z3 b, W! p
4 D8 W* z& _2 z( \" n 社工培养今时已不同往日,为了体验差别、给自己“充电”,2011年,范石娴和福利中心的另一位同事一起,到南京理工大学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今年6月,她成为南理工第一批社工专业硕士毕业生。按范石娴的说法,这2年与10年前本科4年的学习,有很大区别。“现在的社工专业,本科需要600学时、硕士需要800学时的实践。对于本专业,很多人有明确的职业规划。”7 i: m, j( H5 H" x: w
& U3 ^! B0 j8 n) @) V6 S( o+ J 领略社工专业的魅力$ r8 Q3 ~' b+ W7 ^7 t
4 y5 E, b0 z# R9 C! l “2007年前,福利中心的社工服务模式几乎不成体系,保育员、医生和护理员以生活照料为主,对服务对象的内心情感、发展需求关注不多。”在福利中心的前几年,专业的探索是零星的,只在点上有所尝试。直到2006年,国家提出社工持证化,政府重视培养专业社工、探索社工服务模式,范石娴才渐渐感觉到专业发展的春天来了。
# {3 O/ T# V* h
1 V3 t* ]8 Y& G 到福利中心不久,范石娴接触到了一名从小被父母遗弃的8岁小孩。小孩有寄养家庭,但一直有个强烈愿望,想找到亲生父母。孩子经常跟人提及这个心愿,但由于这类事件鲜有成功,因此没人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只有范石娴觉得要认真对待。她向领导说明情况,可利用的资源,决心助小孩寻找亲生父母。2 l. U+ h& H9 b0 `
9 Y1 ^0 X. l+ t* ~) W
找父母事情没有成功,但给范石娴带来了不小感触,她开始思考科班社工的价值到底在哪。“接触服务对象时,不能贴标签;试着理解; 从不同角度考虑其心理和精神需求,不仅仅是生活起居的照料……有目标、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制定解决方案,并有效行动。”6 Z/ X: m8 V, M ^
+ H3 D8 V2 m8 I 长时间接触“老弱病残”,通过服务让他们感受关爱、对生活充满希望;体会助人的快乐;见证服务对象的心理成长,范石娴开始领略社工专业的魅力。4 R0 z5 [3 F3 O( a7 E# x# y
6 g1 r* @' M3 w9 N 如今,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有50名持证社工。除5名专职社工,其他社工由医生、教师、护士等担任兼职社工,他们相互配合,在专业社工的引导下,形成社工、兼职社工、义工“三工联动”的社工服务模式,创造出了独特的社工服务品牌。
: B7 W0 }4 k2 S
$ a$ J% n- q. g/ C/ u9 ` 换岗不换社会工作决心
' W6 ]9 s. k/ V) t4 U8 Y% v4 t5 g
今年9月,范石娴被借调到市民政局,开始为期2年的挂职工作。工作内容更趋宏观,涉及面更宽。但在范石娴看来,不管在哪里工作,只要是做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事情,一线实务和社工行政都能做出成就,她下定决心要将社工事业做到底。
1 j; \& K1 H/ P* A' R2 V' A8 ] i- a
`6 x* f) C9 q- b 如今,从事社会工作有经济收入保障,又因日益增加的民生服务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将相对增加,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至此。但范石娴认为,从事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爱心和责任感,长时间接受服务对象的负能量,还要有自我调节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挑战性还来自专业能力,如理念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对问题的判断力、策划力……如此才能好心办好事。”
8 P& o2 l* Y% D& F
3 w' m3 G) I1 b i$ b 除有让社会工作事业变强的愿景,范石娴还希望社工像医生和教师等职业那样,被普通人理解、接受及需要。谈到这些时,她信心满满:政府在大力推动,社会有很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 O4 x$ w1 u! z! Y4 w# u2 }1 N
来源:无锡商报5 ^9 I8 y. q# |. t) P7 u( h& a1 F%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