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647|回复: 0

[理论] 社工理论与实践——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聊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8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Human Behavior(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的一门基础课,讲人类各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Social Wefare Policy Analysis(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的另一门基础课)或者其他理论性比较强的课,没少听同学抱怨学理论没用,和“实践”脱节。自己因为背景是工程,多少听了一些所谓“社科”都是“伪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没有很强的理论体系,所以那时至少不拒绝“理论无用论”。后来到了博士阶段,记得研究方法课程老师说过:自然科学根据理论做的一个模型一般可以解释应变量90%以上的变化,对于社会科学如果能解释20%~30%那就是相当了不起,超过50%,那估计就是学术造假了。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理论可以比较完美的来解释现象,但是社会科学的理论,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往往只能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有时会“小”的没有应用价值。听来小有感触,大一大二的时候摆弄物理实验,线性方程拟合度要是不到99%,都不好意思交作业,一般直接怀疑是实验做错了数据不对。现在做社工研究,模型出来要是能有10%的拟合度,就兴奋的不得了!
    前段时间看了密歇根大学Yu Xie老师关于方法论的论文,他说社会科学着重研究variation(找不同)而自然科学着重研究average(找共同),觉得很有道理。换个一个角度看,我觉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量”不同。传统自然科学或者说日常接触到的自然科学其实研究的是“大群体”,我们能触碰的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是10的n次方的分子原子集体表现的东西;而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工作,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家庭、社区的行为。这些单个的“个体”,不可避免的有太多的“随机性”,就如同自然科学研究到了微观层面,原子、分子、甚至夸克,不少经典理论也没法解释这些小东西某些“行为”,开句玩笑,甚至需要“测不准”定理,而社会科学或者小一点单说社会工作“不幸”就是在研究这些“测不准”,或者说variation,在从这些“不准”里面总结理论。
    我们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知道会受到多少因素的影响,有自己的、家人的、朋友的、社会的,有理性的非理性的,这些因素还往往相互影响。在研究层面,把所有这些影响因素囊括到一个模型中已经是非常困难,再考虑数据搜集以及有效的去度量所有这些因素那更是mission impossible。所以,社会工作的研究确实很难形成一个可以很好的解释从宏观到微观各种社会现象,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一统”理论。我想这也是为啥很多同行觉得理论没有用的原因之一。
    虽然如此,但是客观上社工实践还是在不断的应用“理论”。举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是最简单的最宏观的看着不像“理论”的理论,所谓的“范式”或者“方法论”。比如ecological perspective 或者ecological model,它告诉你处理一个案例应该考虑到案主和周围环境(家庭、朋友、社区等等)的互动,有点像“大白话”,但是确实是“真理”。再比如“评估”,你怎么去衡量你的服务有没有效果?那比如可以用pre-post test(服务前评估一下情况,服务之后再评估一下,看一看变化),这类的理论好比“指南针”,它只告诉你大方向,不告诉你具体的目的地或者途中会有什么。这种理论确实有用,但是因为太“浅显”,有点失去了“理论”的“神圣感”,因而经常不被社工们当成“理论”。第二种是相对复杂应用面相对最小的理论,类似于所谓的“模式”。这种理论有点像“家用电器使用手册”,只能针对“某种电器”。比如“livestock-based interven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简单的讲就是养殖家禽家畜,利用家禽家畜本身或者产物的经济价值来帮助脱贫,比如“国际小母牛”在做的很多项目。社工实践经常会用到这样的模式。不过,这种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家禽家畜养殖就需要考察天时地利人和,愿不愿意养、能不能养、养什么、什么时候养、怎么养、怎么卖。总之,实践条件越符合这类理论的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效果越好(即对象越像使用手册针对的电器,手册越好用),反之就得打折扣。不过,一线社工们很多情况下不了解这种“理论”的假设,所以这些“理论”用起来经常“失效”,也就不被认为是“理论”了。长此以往,不少社工就会觉得社工“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用不上。
    如何去改变这样的情况,当然社工实践环节可以改进,但是我想说一说研究和教学这边应该怎么做的更好。对于研究,研究者应该注重研究本身的局限并且多讨论external validity,即研究结果本身的应用范围,或者说更明确的指出理论本身适用的范围,给实践者一个明晰的指导。另外,研究者本身需要跟实践者有更多的互动,掌握第一手的数据,改进研究质量和理论,同时注重对于研究结果的推广。对于教学,研究方法和社工理论课应该多应用实践的例子来辨析理论的应用。比如研究方法课可以让学生对于学术论文进行实际评估,以学习如何甄别学术论文的质量,如何对接论文结果和实践。Human Behavior这类的理论课也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有这样的理论,而是让学生尝试去应用这些理论,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讨论为什么某理论这一情况下能用,另外的情况下不能用。除此之外,如果能讲授理论的脉络与发展,让学生了解各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帮助其理解不同理论的应用范围。出了校门之后,更好的让理论与实践互动。
, u' M* k% Y  y# V  n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f367200101czx3.html
+ W) W$ }& _+ V0 S/ i& T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23 23:14 , Processed in 0.04807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