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与志愿者、义工有些相似,但他们的助人活动是连续的、长期的、专业的工作,因此被人称为“领工资的雷锋”。在“学雷锋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群拿着工资的“雷锋”,听听禁毒社工的故事。 对象康复,社工“很幸福” 50多岁的老盛是一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几年前,他从强制戒毒所回归社会以后,家人对他很冷淡,妻子与他离婚,儿子不愿意见他。去年,他甚至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与儿子大打出手。 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老盛都会来到社工朱娥的办公室坐坐。朱娥认识老盛已有多年,他们之间虽说是帮教关系,但更像是朋友和亲人。对于老盛的处境,她也感到十分同情:“老盛就是不愿和人多沟通。” 冲突之后,儿子赌气要求爸爸赔偿医药费。在朱娥的帮助下,父子俩进行了多次谈心,最终握手言和。近日,老盛高兴地告诉朱娥,儿子现在会主动回家和他聊天了,还帮着老爸打理家务呢。 其实,类似老盛的例子有很多。许多戒毒人员在社工的帮助下,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多年未复吸的戒毒人员在我区也越来越多。其中的秘诀在哪里呢? 记者采访时发现,社工们和戒毒人员的谈话非常人性化,与他们平等对视。社工沈帮泉告诉记者,关爱、平等、理解,真心待人,才能让对方放下戒备。多年的工作,使沈帮泉和许多戒毒人员成了好朋友。戒毒人员深有感触地说,在他们觉得连亲人们都抛弃自己的时候,社工来到了他们身边,使他们感到人间温暖。一些社工们也说,每当看到帮教对象们的生活一步步走上正轨,就觉得自己从事着一项“很幸福的工作”。 守望相助,社工“拉一把” 多年来,朱娥一直在为帮教对象进行康复,而来沪人员寿女士给她的印象尤为深刻。 其实,寿女士并不是朱娥的帮教对象,当时只是暂住松江。她患有重大疾病,无法服用替代性药物,朱娥见到她时正是她毒瘾发作的时候。当时,寿女士在巨大的痛苦中不断抽搐。突然,她从床上坐起,不顾一切地想要跳窗轻生。朱娥发现后,立刻冲上去死死地抱住她,并以温柔的语言劝导她,终于使她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沈帮泉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他说,帮教的康复对象们就像是站在悬崖边的孩子,随时有可能失足堕落,而社工的工作就是在这最后关头“拉一把”:“在最后关头,是推一把还是拉一把,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沈帮泉说。 就业困难,社工“压力大” 在社工的日常帮教中,为对象找工作是频率最高的活动之一。一方面,康复对象要回归社会,重拾信心,就必然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体质较弱,曾走过弯路,社会接受程度低,又往往无法如意。社工们不得不为了帮教对象的工作而四处奔波。 一些社工表示,民营企业很少有愿意接受戒毒人员的,已有的公益性岗位又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无法满足新人。近年来,沈帮泉不断招募志愿者参与禁毒宣传,也是在呼吁社会重视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愿意工作,只是苦于找不到岗位。”沈帮泉说,“现在提倡学雷锋助人为乐,其实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 [: z# d, @9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