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寄宿 学校的许多孩子,父母长年在异乡打工,老师无暇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校门紧锁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他们在成长中的心声与谁诉说? 文/ 《瞭望》新闻周刊 “有"西部阳光"温暖的呵护,这个冬天不觉冷。”13岁女生小娥的这句感言发自内心,她就读于一所农村寄宿学校。往年漫漫寒冬时,寄宿的同学们的双手总是被冻得红肿难耐,而且还要苦熬排解不掉的孤独寂寞。 “西部阳光”是民间公益组织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的简称。自2012年起,它在甘肃陇南偏远山乡8所寄宿学校实施的“陪伴成长·驻校社工”项目,使那里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得以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农村寄宿生在孤寂中成长 历经10年的撤点并校,全国小学数从2000年的44万多所锐减到2010年的21万多所。其中,地处西部12个省区的农村寄宿学校有3万所。这些容纳着60%农村孩子的寄宿学校,有许多根本不具备原本意义上三位一体的师生互动、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有的甚至连勉强承载孩子学习、吃饭、住宿的功能都达不到,致使农村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频出。 “这是许多寄宿学校没有准备好食宿条件就仓促上马的结果。”“西部阳光”秘书长来超如是说。基金会在甘肃成县、礼县山乡的一些寄宿学校调研中发现,有的一年级孩子还在尿床,就三三两两挤在校外共租的民房里睡觉,还共租一个炉灶烧火做饭,这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都极为不利。 在来超掌握的一系列调研数据中,特别触动她的是,在7至10岁需要建立社会认知的阶段,有96%的孩子认为没法跟父母沟通,日久导致与长年在外打工的父母的关系疏离。面对“父母如果过年回家来,你希望带给你什么礼物”这个问题,不少孩子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不想要什么礼物,只想经常看到他们。”还有的孩子索性说出了“两怕”:怕挨爸爸打,怕爸妈离婚。 有61.8%的孩子认为自己缺少一位可以“诉说心里话”的老师,因为没有老师愿意倾听。师生关系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上,其中较为普遍的是教师对学生动辄言语侮辱和体罚,以最常见的当众罚站为例,低年级的孩子被没收板凳,站在教室最后面听课;高年级的孩子则被要求双手高高举起,背向同学,整个身体贴墙站立。此外,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则被要求趴在冰凉的水泥台阶上写完。 礼县草坪乡中心校二年级有个特别活泼的小男孩,在驻校社工夏小绕的眼里十分可爱。可是班里的许多同学却说:“他在别的老师的课上总是垂头耷脑,一句话都没有。”夏小绕问那个小男孩为什么这样,小男孩的回答令人心颤:“因为别的老师都打过我、骂过我。”或许,这是师生关系淡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80%的孩子认为没法跟同学相处,彼此没有信任可言。儿童成长中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多年得不到家长、老师的帮助,又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导致厌学情绪严重、行为习惯不良、规则意识缺乏、打斗和偷窃等学校恶性事件不断。据校长们介绍,每年寒暑两个假期过后,往往是初中生流失的高峰,其中男孩多跟随有过打工经历的年轻人去“挣钱”,有些女孩甚至偷偷结伴离乡去“见世面”。 来超说:“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都将在未来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变现。因此,希望给农村寄宿生搭建与同伴沟通、向老师倾诉的平台,这是"陪伴成长·驻校社工"项目介入农村寄宿校的初衷。” 驻校社工介入心灵帮扶 据悉,“陪伴成长·驻校社工”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做了一年半,其间开发出了五门社工类课程。社工都是通过网络招募的有心理学背景的年轻人,其中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各占50%。按照项目要求,社工在寄宿学校一方面讲授音体美类课程,一方面从实施养成教育入手对孩子们做“个体关怀”。社工上岗前要接受14天的专业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怎么上社工课,如何做自身和孩子们的情绪疏导,如何跟孩子们一起建社工室,如何一起设计课外活动,社工之间如何学会和平相处,如何教导孩子们与老师、同伴和平相处等。 “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中具有成人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驻校社工项目主管屠嘉衡介绍,对孩子来说,和同伴玩耍不仅是娱乐,更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和体验。孩子都是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和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和建立规则,学会划定个人与群体的边界,学会社交技巧和沟通策略,从而奠定成为社会人的基础。 一门名为《伙伴++》的活动课程,就是专为促进留守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开发的。在接受过培训的驻校社工带领下,孩子们以小团体的形式,通过互动的游戏体验如何合作、分享、交流、包容、互助、解决冲突等。“伙伴++”中的两个加号,是期待孩子们通过课程,拓展同伴关系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门名为《知道·不知道》的社会课程,针对的是农村初中生,若干的主题课程包括“显形的歧视和隐形的隔阂”、“有赚有赔的贸易”、“品牌与人的价值的关系”等,旨在从当今你说我说的生活故事入手,帮助孩子形成一些关于社会的概念,目的是减少他们将来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产生的心理眩晕。 来自教学一线的多名驻校社工反映,这门社会课程的独特价值,在于不是把大量静态社会知识充塞到孩子的大脑,而是要增加他们作为未来公民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农村寄宿生初中毕业即外出当童工的情况十分流行,他们为什么没有考虑继续读中职学技能?个中原因之一竟是没有任何人告诉过他们,现在国家的中职学校入学是注册制,不仅免学费还可以连续两年得到各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 还有一门训练创造思维的艺术课程《创·可乐》也很有趣,其特点是去专业化、强调学生在训练的体验中学习,在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中拓展视觉、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其中对乡土元素的运用是一大创新,比如通过观察和解读当地孩子们最熟悉最亲切的农田、果园、溪流、树林以及野菜、野果、洋芋、洋葱、泥土、石子等具象之物,打开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促使他们制作出散发乡土气息的创意作品。 除了社工课堂,更多的是利用社工可支配的时间(音体美课、活动课、晚自习)开展课外活动,比如给学生提供阅读、下棋、绘画、手工等活动空间的社工室,以及组织趣味文体活动,使之成为学校生活的快乐源泉;建立社工小信箱,以回信和面谈的方式形成社工与学生沟通的良性渠道;建立广播站,以文学星空、情感驿站、校园点歌台、生活加油站等板块,促进师生间关系的改善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滋养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开拓着他们成长的另一片天地。 " J e& Q7 ]( O2 Z0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