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家”帮小组织谋定而动
2012-08-29 来源:南方日报
上午10时30分,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开始日复一日地喧嚣。广州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的阿栋走进广州青年文化宫(以下简称“青宫”)七楼一间免费的流动办公室“打卡上班”。
今年3月15日,在团省委和团广州市委的积极推动下,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青宫揭牌,为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注册协助和专业指导等关键支持。这是广东省首个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截至目前已有32家青年社会组织成功进驻,成为被“孵化”的对象。
去年8月以来,广州、深圳、南海、顺德等地多个社会组织孵化机构接踵成立,吸引了大量NGO进驻。今年,我省又放宽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处于幼年期的社会组织“破壳”而出后,该如何茁壮成长?
●南方日报记者雷雨实习生郭翔宇
社会组织从无家可归到免费办公
社会组织办公区配置了50多张办公桌,每张办公桌均配有电脑、储物柜及文件夹,这是记者在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见到的一幕。“所有的设施和服务,社会组织都可以免费使用。”孵化基地副主任屠宪治介绍。
阿栋告诉记者,进驻青宫前,协会开例会常常找不到地方,只好到肯德基或麦当劳“打游击战”。
今年3月30日,“灯塔计划”成为首个入驻的青年社会组织。这个在省内边远地区开展支教活动的公益组织,已经成立11年,因为一直没能注册成为合法的社会组织,“灯塔计划”一路走来磕磕碰碰。
据了解,几乎所有社会组织在组建初期都面临没有固定场地、没有专业指导、没有注册身份的“三无”难题。成立孵化基地,就是为了帮这些刚起步的社会组织解决难题。
在进驻青宫3个多月后,“灯塔计划”终于走完了长达11年的注册之路。截至8月中旬,已有32家草根社会组织在青宫“落地生根”,其中10家已成功在民政部门注册。而这个暑假,像阿栋这样来孵化基地“办公”的社会组织成员,已经累计有100多人次。
孵化基地当好社会组织的“大管家”
每个月,孵化基地都会举行“伙伴日”活动,孵化基地借此了解入驻组织的需求和近期开展的活动,入驻组织之间则可以通过这个机会互相交流。
“孵化基地就像是入驻组织的‘大管家’,除了‘管得好’,还要‘帮得对’。”在孵化基地社会工作部部长、社工师王嘉眼里,这个“大管家”不好当,因为来青宫求助的社会组织发起人多为大学生和业余爱好者,“仅仅带着一股热情,带着想法就来了。”
因此,孵化基地力求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入驻的组织成长。除了定期举行培训、举行伙伴日之外,青宫现有的11名社工也被分散到各个社会组织,进行“手把手”指导。此外,基地有一间品质咨询室,各类专家及顾问团队经常到此“坐堂”,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遇到不同问题的青年社会组织“把脉”,不少发展难题在交流和分享中迎刃而解。
团省委书记曾颖如告诉记者,孵化基地里还成立了团委,在社会组织中有步骤地开展团建计划。
发展前景社会组织将“迎来春天”
8月3日,怀集县冷坑镇。原本稍显冷清的夜晚,因为一群志愿服务者的到来而变得热闹非凡。山区孩子牵起志愿者的手大跳篝火舞,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这群城市来的“哥哥姐姐”们简直无所不能:不仅为他们上课,还会跳街舞,甚至带来天文望远镜教他们观星!
其实,这是由广州市流行街舞社、“灯塔计划”、广州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等多家组织成员参与的一次联合支教行动,此次活动的召集人正是广州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联合支教的背后,是孵化基地更深一层的考虑。
随着孵化基地“人气”越来越高,基地的社工们发现,不少组织虽然有了初步的发展方向,但其规划仅限于“纸上谈兵”,不少组织开始向孵化基地抱怨:“光有想法没有资金,根本做不下去。”甚至出现一些组织在年审时账务出入为零的现象,最终吃了民政部门不予继续审批的“闭门羹”。
“这些社会组织缺的并非资金,归根到底是没有常态化项目支持其长期运转。”屠宪治告诉记者,对于多数亟需项目、能力弱小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打算一方面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再以此为方向物色合适的社会组织承接;另一方面积极支持组织自己找项目。
今年,广州市投入2.6亿元在各街道打造家庭综合服务中心;8月中旬,广东省刚刚出台省级“社会公共服务政府采购目录”,262项服务项目被纳入第一批政府采购服务范围。“市、区(县)一级的政府采购目录也将陆续推出,其中总有适合社会组织的项目。”“灯塔计划”的负责人对社会组织的未来充满信心。
■专家点评
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既要竞争也要合作
广东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主任谭建光教授认为,在社会组织不成熟的时候,提供场地、资金和智力支持的孵化基地很有必要。经过“孵化”,社会组织可以尽快成熟,按照国外经验,一般2-3年就要成熟,实现自我运转的能力。
目前全省各地陆续出现了不少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如何实现良性运转?谭建光认为,在中国很多事情很容易一开始“轰轰烈烈”,但在这之后就要考虑“扎扎实实”和“长长久久”的问题。“‘轰轰烈烈’之后,有个大浪淘沙的问题,要比谁能沉下心做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