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14日,为期3天的首届慈展会在深圳落下帷幕,吸引了26个省市区的260家公益慈善组织、104家基金会和12家科研机构参展。去年以来,公益慈善领域持续吸引着世人目光。 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各种公益组织和项目层出不穷,但在运行中却暴露出操作不规范、账目不公开等一系列问题。爱心捐赠是否基于自愿?项目运作是否足够规范?信息披露是否透明专业?这些无不在拷问着大大小小的公益慈善组织。 今起推出系列调查报道“公益新生代调查”,选取我国公益领域近年来出现的具有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的新生代公益组织,深入剖析,以期为社会提供值得借鉴的公益样本,探寻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敬请关注。 有一组对比很有意味。 中国公益慈善领域一位权威人士日前表示,虽然早已告别寒流侵袭的2011年,但郭美美事件的恶劣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社会捐助仍处低潮。 但小微公益组织瓷娃娃罕见病关怀中心(以下简称瓷娃娃)的情形却恰恰相反——这个致力于改善脆骨病和其他罕见病患者生存境遇的公益组织,社会捐助从2009年的52万元、2010年的69万元猛增到2011年的近400万元,专职成员迅速增加,各项活动风风火火。 原因在哪儿呢? “我觉得只要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捐赠人和志愿者自然会来帮你。”发起人、执行主任黄如方如是说。 “我们每一笔钱都要公开,哪怕一块钱,所有项目都公开,要让捐赠人知道他们捐的钱都能起作用、都起了什么作用。”发起人、主任王奕鸥如是说。 把信息公开 “说没能力公开财务是不对的。你总有能力披露流水账吧?这是个态度问题,专业程度可以改进。资金来源于社会捐助的组织,没有理由不公开财务。” 中民慈善信息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千家公益慈善组织样本透明指数平均分仅为33分,近七成没有公布财务报告,“若是以60分为及格线,上线的只有82家,及格率仅为8.2%”。 而在瓷娃娃的官方博客和期刊上,你能看到他们自成立以来收入和支出的每一分钱,包括他们主要工作的总结报告。在财务支出中对利益相关方和大额支出附有比较详细的专项说明。瓷娃娃的资金来源80%以上来自于社会捐助,另外有超过10%的资金来自于政府购买服务。 “瓷娃娃的负责人很重视将财务做得规范。”恩友财务的执行理事付京平说,“大部分比较小的公益组织在财务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负责人不重视和专业人员较弱。有的为了规避税收、降低成本,有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有些怕麻烦,在程序上不严格。这些都可能带来风险。瓷娃娃在财务上总体做得不错,我们帮他们搭起了一个相对规范的架子,但还需要继续完善,在这方面,人员的稳定性很重要。”恩友是一家财务咨询公司,为多家公益机构做过财务评估与建设。 可惜的是,瓷娃娃的会计几个月前因薪酬和现实压力而离职。目前只有一位出纳和一位不受薪的财务顾问。 “我是他们的志愿者吧,主要给一些指导。”财务顾问张芮瑄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瓷娃娃在内部管理流程、科目核算、业务与财务的配合方面还应加强。” “没办法,招不到合适的人。有一个会计做得比较熟了,也走了。”黄如方为此很忧虑,“我们是从公信力这个角度看待财务的,这是我们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个组织的公信力,其核心是信息的全披露,包括 财务公开和工作内容的全公开。” 但大部分公益组织没有公开财务,有些将这归结为自己没能力,比如不懂财务、没专业人手等。对此黄如方并不赞同:“这是胡扯。说没能力公开财务是不对的。你总有能力披露流水账吧?这是个态度问题,专业程度可以改进。资金来源于社会捐助的组织,没有理由不公开财务。”黄如方表示下一步将考虑与审计单位合作,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 把事情做好 “一个项目好不好,不在于做得大不大、宣传够不够、筹款多不多,而在于是不是真正解决了一部分社会需求、创造了社会价值。” 瓷娃娃开展的工作项目从贫困资助、医疗救助到提供信息、公众宣传、调查研究再到呼吁促进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有10来项之多,涵盖面相当广。对于一个创立不久的小组织来说,“开展的项目是不是太多了?这样是不是不利于提高服务的专业水平?”记者有些惊讶和疑惑。 “我们是基于病友需求。需求多样,所以项目也多样,因为关注瓷娃娃的社会组织,目前只有我们一家。”黄如方说,“当然,我们这样的小组织要活下去,也必须多做事,才会有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多资源。” 在瓷娃娃位于北京广安门外一处居民楼里的办公室,几个同事围坐在一个平台周围忙碌着,他们都是80后。 文静的邢焕萍负责《瓷娃娃》期刊,她把刚刚完成的最新一期送给记者。内容包括组织最新动态、小说连载、病友励志故事和生命感受,还有这一期社会捐助清单和财务报告。如同封面画作里穿着红裙在海边吹风的小姑娘,期刊透着一股年轻和敏感的气息。期刊已经做了14期,每期印刷1500份,免费寄给病友和捐赠者。 “很多公益组织把做不好事归结于没钱,为了钱什么项目都做,我们从不这样。其实没钱也能做事。”长相朴实的黄如方说起做事来很自信,“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决心和智慧。我们一年花的钱很少,但做的事很多。” 从成立至今,他们支出善款300多万元,所办事项有:促成一对一生活救助200多对,开展医疗救助项目150多人次;举办两届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共有300多个瓷娃娃家庭参加,出了特刊、做了宣传…… 诀窍在哪儿呢?“大量的志愿者愿意帮我们,我们也善于运用社会免费和优惠的资源。特别是,我们的项目实在而且实惠。” 黄如方说的“实惠”是花钱少,“实在”是契合需求:“比如做期刊,罕见病患者在人群中很孤独,病友之间相互慰藉很重要,因此寄送到他们手边的这本期刊非常受欢迎。我们由一位同事负责,加上志愿者的帮助,一年10万元也就够了。还比如我们的热线电话,也由一位同事负责,所有成本相当于她的工资,但这却是我们面向所有病友的开放平台。” “其实,一个项目好不好,不在于做得大不大、宣传够不够、筹款多不多,而在于是不是真正解决了一部分社会需求、创造了社会价值。”黄如方说,“我们最大的难题是怎么想方设法把现有的工作做得更扎实、更人性、更专业。我们的目标不是筹钱,而是做事。把事情做好,才是根本。” 把心态摆正 “不能以为你做的是公益的事情,你就比别人道德高尚。公益组织容易有道德优越感,这是很大的毛病。” 如果公益要发展成一个健康的行业,全社会需要走出一个观念上的误区。这个误区,在黄如方看来就是心态。 黄如方认为,当公益成为一个职业,从业者就要以平常心做工作,不能以帮助人、帮助机构的心态来做。“这就是一份工作,不能以为你做的是公益的事情,你就比别人道德高尚。公益组织容易有道德优越感,这是很大的毛病。” 从业者要抱持平常心,社会对公益这个行业也应以平常心看待。大家往往比较忌讳谈及公益从业人员的薪酬问题,觉得做公益就不应该谈待遇。黄如方认为这也是心态和观念的问题:“这可能要慢慢改变吧。公益事业要发展,势必要走向专业化、职业化。时间久了,大家就意识到做好事和专职做公益不是一回事了。” 瓷娃娃一般专职工作人员的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有正式劳动合同,医保、社保齐全。黄如方的月薪从开始的2000多元到现在的6000多元,王奕鸥目前没有在瓷娃娃领工资,而是接受了一家基金会每年10万元的医疗、生活和培训支持。 “我们争取工资水平每年都有些提升,但总体要依据财务的收入水平。”黄如方介绍,瓷娃娃的行政运营费用,占整个资金来源的30%左右。有些捐赠资金是直接指定给瓷娃娃做团队建设的。 谈到《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的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时,黄如方认为,如果发钱(把善款直接发给受助者),支出都用不了10%,“但发钱是最没有效率的。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才能效果更好,但服务有价值,应该给付报酬。在资助之外,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服务上。这些服务是我们创造的价值,应该获得酬劳。” “这其实也是一个心态和观念问题,要正确认识社会组织的定位。这几年,我们辛辛苦苦、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工作。”黄如方有些激动,“我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创造了社会价值,应该获得酬劳,所以我们也不避讳谈论我们的薪水。”(记者 袁振喜 魏 薇)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http://news.china.com.cn/2012-07/17/content_25928077.htm: I& B! K" x, H
8 P1 d& L& V) l6 p+ B9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