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23日15:19 公益时报( l/ K( `9 `. r/ ]( t6 d3 s# R7 ^
! k h& n+ _+ f K9 w% W
8月11日—14日,一场由公益堂发起的“优楷女性领导力工作坊与峰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20多家女性草根公益组织代表与企业代表就如何进行项目合作、如何提高公益组织生产自救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B: i2 V6 X# K
4 {8 ?( ?- v( Q 但在双方沟通中,《公益时报》记者发现,企业与公益组织在观念上存在鸿沟,彼此需要和能力之间差异明显。9 O! Q9 _4 p T+ r5 p
( |4 `2 U1 G! R9 `) t 如何为企业与公益组织搭建沟通平台后,如何帮助公益组织提高生产自救能力成为目前公益链体系中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 D2 h" v) `: |' Z! O& B ( y% r9 W$ K( ^# t/ B. v4 ?产品滞销7 p5 w0 M3 B/ f8 y( x" [ h2 X
. G8 u* j2 M) ^# @1 J+ K “之前做的中国结、手工画、被套等产品都没什么销路,除了有人来参观的时候会买一些,从来没有企业给过我们订单。现在好大一批还都放在仓库里。”云南百合妇女活动中心负责人很困惑:当初大家都很积极地学习编织和缝纫,生产的时候也信心满满,但为什么产品就不受市场青睐了呢?, y f( }8 K: |0 W2 p. Y
% l. K' r& m! r% G7 V; i9 v
2009年,全球基金在黑龙江进行的一个公益项目也遇到同样的产品销路问题。类似的问题让不少希望通过生产自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组织困惑不解,从而面临生存危机。# _; [) @- A- k" r h' j+ j, Z
: v. ?/ W4 r/ X 公益堂联合发起人张晖表示,公益产品同样也需要具备商业价值,在产品设计时还要考虑实用性和消耗性。从企业角度讲,他们会因为爱心而购买一次,但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吸引力,那就不会有第二次了。公益只能是商品的附加值,产品的最大卖点还应该是品质。* J s1 V6 V9 I1 G
, w! Z. g( Q3 b6 K; { 通过对服装再加工倡导环保并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企业闲衣库,创始人崔涛建议,希望通过生产自救的公益组织最适合的发展方向是微型企业。以制衣业举例,一般制衣行业是标准化大生产。单个公益组织中的群体数量小,不可能和工厂比。但目前市场上比较缺乏的是精细的手工,比如刺绣等。1 C$ \- L+ u4 G
, n# `* c) [" A) C9 B2 ?
崔涛介绍,曾经他们做过一个贵州苗族刺绣项目,非常受高端市场的欢迎。而苗绣的工艺是机器无法达到的,这正是手工的价值。但目前有能力做并且愿意去做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奢侈品牌苦于找不到合格的工人。另外,一些年轻设计师对小批量服装的生产也存在需求,十几件的单子大厂家不收,而城市里人工价格高。所以建议女性公益组织可以从这方面考虑,尤其是农村地区。% [9 g. h. }9 `: `3 i
% Z' w4 a8 N# y# c A x# @ 但这立马就碰到一个问题,公益组织有没有这样的技术基础?/ o# g7 K2 B& i. X7 p
: x. h& Q! T3 e D$ q7 ^: N 据了解,希望通过生产获得收益的公益组织大多由弱势群体组成或是为弱势群体服务。他们本身具备的专业技能有限,很多时候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更别说例如刺绣这样的高端工艺。* t! L4 ~9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