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4 07:10:39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 t+ A! \/ ^4 V" p1 c: C6 u+ j& n
8 k+ {# n6 f' P/ E- e一名“新上海娃”在社区志愿者的指导下学做环保创意手工。
( v+ R7 K2 F, W3 G0 L5 ~8 v2 W
! S: C8 ^ O' S+ L本报记者 沈轶伦; [5 m( I9 |: W1 A
! B: Z. R; Z) }8 ~' a/ y3 s/ Q% X
& N0 e$ J h1 w: ?! W! s 社工小张第一次走进教室,就吃了一惊,“几乎所有的外地孩子,都在用上海话和老师交流”。这是日前在杨浦区江浦街道开展的“流动的希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夏令营现场的一幕。
- s3 F, Q8 @& s+ g Z3 { u8 x& N; U
江浦街道常住人口有近四分之一是外地来沪人员。以往,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每年只在节假日才来上海与父母团聚。但江浦街道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居住在社区里许多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并非这样的“小候鸟”,而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新上海娃”。他们并不熟悉父母的家乡,也不像上海的孩子那样有许多亲戚家可去。每年暑期,由于无人看管和照料,他们大多被锁在屋里或替父母看铺子,生活比较枯燥。3 P+ p7 B+ F2 s7 _/ M
+ C3 o" W6 C4 D& g8 P' W 今年,杨浦区妇联与海星之家社工事务所达成协议,尝试引入社工项目,在江浦街道开展“流动的希望”暑期夏令营,以社工带队,整合社区资源,为23名“新上海娃”带来别样的精彩暑假。3 Q! _% r7 @# {
( i9 B: P7 X, u, j$ I) r1 D4 r 下午1时30分,江浦社区文化中心六楼。还没走进教室,就先听到一阵阵朗朗的笑声。几名10岁上下的孩子,正在三名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着做环保创意手工。几张排开的桌子上,女孩子们正文雅地用废旧硬板纸做成美丽的纸花和纸鱼。而一旁的男生为了把塑料泡沫裁成轮胎的样子,任由纸屑和泡沫一阵飞舞。最后在他们的脸上、肩上和桌面上下了一阵“小雪”。
0 M& o4 A' I' [1 Q' j6 m& z3 `" h; |4 k- f$ m/ ~
这23名孩子,都是在齐一小学(分校)和昆明学校(吴家浜分校)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的家长大多在社区周边打工、或从事卖水果、蔬菜、五金的个体经营。一些家长告诉记者:“个体户全年无休,一放暑假,照看孩子的问题就成了心病。现在社区里有了夏令营,免费给孩子提供活动的机会和场所,感到很安心。”小男孩陈涛告诉记者,往年假期感到很没劲,现在来参加夏令营,发现“社区里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 `7 f# B* c! D8 h, e, e
* P* y* o' j) W; S6 U 一份关于外来务工者子女生活状况的调研显示,能在成长期间跟随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身心发育最佳,其次为来回在两地居住型,最次为留守型。对这些“新上海娃”来说,他们年纪虽小,但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11岁的男孩李沪兴说,他的哥哥已经升至高中,不得不回老家安徽就读,而自己能够留在父母身边,深感“比哥哥幸福”。
% v6 Q7 I2 t8 y G, E# }4 j. `
8 n* M+ n* T" @, g6 ?' k6 P4 S) [ 在完成社工老师布置的 “你印象中和父母相处的一幅画”时,许多孩子的作品令人动容。一名学生的画面上,是一个孤单的人在哭。孩子说:“因为父母工作太忙,在上海那么多年,很多著名景点父母都从未带我去玩过。”还有一个孩子的画面,是一个孩子牵着两个大人的手,他写道“虽然你们不能带我出去玩,但我理解,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我。”许多孩子在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后,还第一次向父母表达谢意,并把在手工课上制作的纸花送给父母。“社区老师教我们,要感恩父母。”6 s/ l q0 J; _ ~7 x
! I+ N: N. }) V6 |) {, P( R 杨浦区妇联表示,今后还将陆续开展类似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及他们的孩子在社区大家庭中感受关爱。
# {( }! V) o3 @9 T0 V% c' Y. y' F/ o) I* u# J- M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小琴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