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31 11:33 编辑
4 y/ \+ b% w; V+ D9 j" f& g6 Y( d
[0 W$ T; `4 ?! K$ D
3 K; @: |: H# U9 ?0 \) S' ^ 5年前,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社工跟义工的区别,以为社工跟义工都一样义务为社会服务。其实,社工是一份正式的职业,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2006年以前,我市还未有关于社工的登记,而当年毕业的梁健玲成为了我市第一位社工。5年后的今天,全市第一个社工类社会组织——江门市利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下称“利民社工中心”)成立,该社工团队已经发展到6人。这些可爱的社工们,全都是朝气蓬勃的80后。8 u" X5 B* `- W7 {2 t
! |: g- V( ~0 G8 ]5 N) e/ `
: E/ H# T: u2 v: I. }# Q5 w" S0 a 案例* j, J' c! ~( S4 V r& \' t' G! x
- Y' V2 Q' b! l5 T8 w) o/ `7 |
1、跟进个案
6 N6 E9 h' z) U) a3 u6 f8 B
" q) A+ e( x. i% ^ 25岁的社工黄瑞娥负责跟进43岁、双下肢瘫痪的李女士。由于长期卧床、独自生活,李女士的臀部长满了褥疮,并因此感到绝望。黄瑞娥上门了解李女士的情况,为她申请了市残联的“阳光家园服务”。
! u5 Q( U! O; D8 P4 U5 c& ]; v* C
每周,黄瑞娥都与护士、治疗师上门对李女士进行服务,每次,她都会开解这个悲伤的阿姨。黄瑞娥的执着和热情让李女士感到温暖。“在社工的帮助下,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废人,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李女士表示,如今,她可以自己做一些手工业帮补生计。2 |9 U* b- `, F9 { q# X
) ^; J3 h' G4 v7 c
黄瑞娥的服务对象多是残疾人、病人、孤寡老人,他们有肢体残缺、经济困窘等经历,在别人看来“很惨”,但黄瑞娥却认为,与他们相处,让自己获得很多生活的力量。“一位70多岁的母亲坚持照顾脑瘫女儿40多年;一位退休阿姨(丈夫中风去世、女儿脑瘫)坚持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更多正面、积极的能量。”阿娥微笑说。 v( ?& v, D1 ]) K- V
$ A: D5 _2 J" f2 _4 [# } 2、成立小组
$ X; O9 p5 ~6 g; m( w0 |
( X; q' R, j5 C1 A6 s; z9 J2 N) j 25岁的社工詹翠仕发现小区很多退休长者仍充满热情,关注社区,乐于助人,于是,她把30多个老人组织起来,成立夕阳红长者义工小组。詹翠仕教他们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组织他们上门探访孤寡老人,让他们发挥才能。詹翠仕还定期举办分享会,让老人们分享做义工的心得和经验。8 Y( D& T9 I; h" _5 U
# R# }) [/ o( n, \2 I4 J% [/ b3 p& X “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2 `( p+ d& T5 r7 k) B( {/ V4 x: X k# O* q5 b
“我有机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很快乐。”
7 \' i- c; v- i- l2 A* s' F' P' C8 }8 W: Y" O
“整个义工队伍很融洽,很温暖,有什么事情大家可以互相帮忙。”
0 F# n8 C! x* q: j3 m( v s" K
% V/ a( Z0 V( k' X5 J* e9 P' _7 A# ^/ [3 y 看着老人们在热烈讨论,詹翠仕满足地笑了。“每当我看到服务对象成长和转变,就感觉很满足,社工行业有很多机会和挑战,我愿意为其付出努力。”, d; J1 X5 U9 x, Z X
0 \( T( D% w8 |+ e( l3 Y; L4 {3 z
3、介入社区3 u# a- v$ h* C
* ~9 S: R4 i4 {1 Q! `6 a 今年端午节,社工黄瑞娥、徐春玲组织西园社区的热心居民包爱心粽子,还上门给孤寡老人送粽子。
7 |. a. U0 i/ u/ k* v5 v0 e8 p8 W6 Q. S
为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参与和归属感,徐春玲等社工积极介入西园社区的社区服务。
" Z3 |7 X( W; P" O7 F5 {+ ^
& j, A4 ]1 L2 W: h2 B2 s3 F 自利民社工中心成立以来,这群80后社工为居民开展了健康讲座、电影沙龙、社区便民服务日、春节游园活动、西园社区文化节、重阳节等各类社区活动。很多居民表示:“节目丰富了”、“和街坊邻里更熟络了!”社工们还为西园社区发展了40多名社区居民领袖,协助社工开展活动。
- p2 l- ^ T$ q* D3 x; G7 v+ ]9 N/ w0 o- t5 L5 K
“一年的社工工作,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社工。从事社工工作让我认识自己、突破自己,我今后要坚定社工的理念,实实在在为服务对象办事。”徐春玲说。1 o, @' s2 U6 J. |6 b8 M1 x: `
) @) T+ G+ v# G2 _5 S2 Z% L
现状
~/ P _4 U# @2 @2 u( s, K3 C' O b, |0 A6 a3 D& K
首批上岗社工均是80后% |3 e2 P6 k) u; \' h
% X! d+ I' y, o
利民社工中心主任梁健玲也是80后,几年来,她带领一班社工逐渐熟悉国内医务社工的工作,例如救助、义工、互助组资源的寻找和整合、病友的个案管理服务、机构——小区的转介服务等。如今,以她为首的社工团队——利民社工中心,已经发展到6人。
) M7 a; l. G. Z1 A2 E$ W# D2 D- ^$ n V
这6名社工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都是80后,都是本科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事实上,这也是内地社工群体的普遍特征,由于内地的社工服务在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大部分高校的社工专业开办也不足10年,所以目前活跃于一线的社工基本上都是80后。这群可爱的80后,怀抱着理想追求,充满工作激情。- g) g2 ?3 d) q$ D
4 H" @9 P9 }/ i8 f: a F: J 发展: J- @( [; i. e0 ]5 C% O$ c1 t
8 [6 t+ E5 y' T9 ]% H 从医疗机构走向社区康复领域! N* }2 d, L! s& B, i
$ i8 s H* }+ n% J0 _ 在国内很多城市,社工机构的创办和发展都有政府强大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培育。我市的社工机构却独辟蹊径,由机构医务社工走进社区康复领域;医疗机构首先为社工构建了一个发展平台,其后将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连成一体共同发展。
6 x$ f; s C0 J: |
$ ~; X/ _! \7 z7 x- [- M 梁健玲说,社工们发现很多家庭困难的病人得不到治疗的机会,很多病人出院后生活依然不能自理,而社工服务也需要一个宣传的平台,于是,市利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这是江门市第一家社工类民办非企业。我市的社工服务由此开辟了另外一个发展的空间,开始进行“小区居民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居家无障碍、社工+义工服务、居家养残服务”的探索。社工们尝试把残联、民政、卫生、社保、义工联等部门和团体的资源整合,以项目形式开展服务。服务开展一年多来,得到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的好评。2 F0 l. ^/ W% m9 o
& B! }7 p& z" j! W! V u
“每周,我们都策划开展各类活动,下班后我们还一起讨论,社工们都忙得没时间拍拖了。”28岁的梁健玲如今已是我市社工机构的元老级人物,“目前,社工群体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一批刚走出校园的年轻社工获得了职业发展的新机会,他们正在打开江门社工事业的新局面。”' ?$ W7 o3 X Y5 \1 R1 n
# m0 ^' {! |7 r4 ^; Q* q: |! i
困惑7 d: F$ x5 ?$ G7 a2 i# a5 {5 T' ?
4 e5 `5 [, p' Q. A
社工并不是万能的
% h3 O. [: C; c% T
: ]3 D8 {" v. G 在采访中,梁健玲跟记者强调一个事实:“社工不是万能的。”
3 }% a( M: e* w) J
$ x) Q+ S1 B. q. S7 [7 | “很多服务对象、居民甚至机构,一有什么困难就找社工,以为社工是万能的。其实,我们的社工群体非常年轻,社会阅历浅,刚毕业的年轻社工面对服务对象所经历的创伤、磨难时,会感到悲伤、无助。大学里很多社工系的教师缺乏实务经验,稚嫩的社工需要靠自己去摸索。”( n; _8 t) r& j6 c+ P! @
- m8 f( d0 y! d. V( L) q 梁健玲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25岁的社工徐春玲负责跟进残联康复医院病人小华的个案,小华14岁时在一场车祸中永远失去了母亲,她因脑损伤导致瘫痪,小华因此饱受心灵创伤。面对小华痛苦的情绪,徐春玲发现自己很容易受到影响,一度情绪低落。
# y" M+ n0 f, n a0 s+ |5 M7 M! y% u) e: u' Y" m
针对这些问题,梁健玲组织社工们下班后围坐一起,将所遇到的案例提出来一起分享,通过团队的讨论,让大家理清社工的定位,商讨对策和办法,互相开解和支持。( x+ W% H' E5 S) k2 p
; V- L7 C3 r9 ^- ]" ~5 W
工作之余,利民社工中心经常组织社工外出学习,近半年来,6名社工分别到香港、澳门、北京等地学习达20次。 p2 O. I/ m+ }( |
. R9 U, a* f- v, ?! w/ w, W1 W! h/ w
“在工作中,我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服务对象面临的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我所做的只是倾听,给予他们支持,其他的都做不了,我有时会感到很无力。这时,团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黄瑞娥坦言。- g! t1 {7 q3 Q; c/ }5 |* Y
: U! x/ w! O+ X6 h, Y- ?1 R9 F “服务对象去世了,我接受不了,通过团队的分享,我看到死亡的另一种意义。有时候死亡对于垂危病人来说,是一种解脱,所以我学会为去世的病人祝福祈祷。”徐春玲说。, c/ \4 ?9 n4 M! q( z. Y
6 {, l, H) @' t# E1 F “刚毕业的社工,就好像刚学走路的小孩,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很庆幸有这么一个社工团队,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让我少走一些弯路。所以,遇到困难时我从没想过放弃。”詹翠仕坚定地说。5 k5 A1 s" [; @( c; w J' i
b k7 M% K! p, f
趋势3 e/ o9 p5 {) g6 T: m# p' T$ b t
" a/ [6 e/ A5 Y2 B* W
民办社工机构将独立发展
9 V) K% }1 L7 E
7 m' f+ e2 q6 F, A 对于未来江门社工服务的发展趋势,梁健玲认为,民办社工机构将走向独立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市社工机构前期主要由企业孵化,随着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工服务的发展,社工机构的不断成熟,社工人员实务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升,民办社工机构将来承担的项目会越来越多,独立自主发展将成为必然。" b! r: X, s! z2 `/ S9 q
' I6 E' u" h" S. N: ` 记者从市民政局社工科获得以下统计数字:截至2010年年底,我市已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社会工作者有79人,其中社会工作师21人、助理社会工作师58人。通过考试,而且真正在社工机构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社工,目前并不多。' Y" e& n D: x3 k$ j* h
6 D6 y+ _* ?. e8 G: C6 P. S “社工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这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延伸拓展,是政府转移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目前需要大量的社工人才,欢迎更多社会人士来我市开办社工机构,欢迎更多的专业社工加入到我市的社工队伍。”市民政局社工科科长黄海见说。7 T4 O# Z( c. j1 p
$ B! K" V8 Z6 l, @" Q! o0 Q 据黄海见介绍,目前,我市已把社会工作人才工程列入十大五邑人才工程之一,政府职能转变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去承接相应的公共服务,而社工类社会组织是重要的一员。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力度,鼓励、支持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
( a: \3 z4 g! t! E1 k& E1 f, E# O: J
记者手记 C0 b9 H+ W! d1 v4 J6 m2 K6 o
/ z( [: b0 ~7 X
社工是一份终身的事业# Y1 b# U5 i/ l7 t( A1 k
" m5 Z5 P# @% ^
初识梁健玲,她才23岁,刚从广东商学院社会工作系大学毕业,投身社工行业。她是我市第一位专业社工。
8 i# i9 P( X& W3 t F2 D* x$ S1 G( Q: x* j0 D( [
眨眼间,认识梁健玲已经5年。5年来,我见证了她在医院、社区和服务对象家庭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创意的活动,招募了一批热心的义工和社工,把社工的理念传播开去,为残疾人和广大社区居民的身心康复作出贡献。如今,她的80后社工团队已经拓展到6人。9 L X" J, ?/ J V0 @2 ~' F6 K3 L
; z, o* V$ ~9 |) U: I7 r5 s
这群80后社工,充满理想与工作激情,她们勇于面对挑战。在工作上,她们秉承社工的理念,坚持“服务对象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为了帮视力残疾的蔡先生安装无障碍洗手间,社工黄瑞娥在多个部门奔波;为了帮正南社区居民组织一场创文知识竞赛,社工们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
& A# \ Z4 e! m) b: I8 z. t, B* i7 K/ V6 Y+ E2 p/ x5 ~$ i$ D
在生活上,她们懂得感恩与分享,她们年轻、充满活力,会因为李崴副市长的到访而兴奋到彻夜难眠,也会为服务对象的成长而举杯畅饮。
7 o1 B& V o \6 v* H/ L6 \
7 g& P) g+ K; d 如今,江门的社工事业已走出一条“小区居民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居家无障碍、社工+义工服务、居家养残服务”的新路子,社工理念深植江门。社工行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社工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看到行业未来的前景。" k2 `4 Q, v/ {$ q5 O
2 V- x' B; e: I' I7 q% p! c
5年前,梁健玲对我说:“社工能带给别人温暖,希望我的每一个笑容都能带给别人温暖。”
6 M n- B# r. N: B; ?
* w0 D' S+ ] {* c+ v i8 { 5年后,她对我说:“社会工作是有系统、有计划、长时间的,随着社会经验的逐渐丰富,社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增强,社工,是我选择的一份终身事业。”: M) W8 Y/ V0 ?$ R9 V
# H; a+ e+ Y6 ~2 a4 G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绮桦
" n8 P1 k% C V. @, U0 M; @+ p& \/ E
' \. \& s3 Q1 q1 c& E ^! s" R$ P! L/ X
《江门日报》2011-7-6日 A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