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凤(彰化师大辅导与谘商系博士班研究生) 载于谘商与辅导月刊,2005年11月。239期。15-21页。 ! Y6 ]8 x1 ~' | O% ^
一、定义 家庭雕塑意指在空间中摆置家庭成员的肢体,由其中一位家庭成员扮演导演,来决定每个人的位置,所形成的生动场面代表这个人对家庭关系的象征观点(翁澍澍、王大维,民88)。也就是由个别的团体成员将家庭成员(或以团体中其他成员、物体来代表家庭成员)放到某一位置中呈现肢体(physical)与距离的型态(spatial configurations)来反映雕塑者眼中家人的关系,或在某一特定时刻他们与其他每一家庭成员的关系,这个结果以生动戏剧化的方式显明家庭影像结合非口语的距离、姿势与表情,这种距离的隐喻(spatial metaphor)象征家庭亲近、疏离、包含与排斥(inclusion and exclusion)、倚赖与独立、易接近(accessibility)与不易接近(inaccessibility)等主题,帮助个人检核对家庭关系已存的观点,以扩展对自我与家庭动力的觉察,及对经验的再诠释。这种对家庭关系具体的描绘,比口语的描述或未详细说明的想象较容易使个人储存(store)、补救、产生关连与行动,并经由现在的行动强调改变新的可能性(Constantine,1978;Lawson,1988;Luann,1991)。 二、发展背景 家庭雕塑是一种表达性的技术由经验取向的家庭谘商中浮现出来,而经验取向的家庭谘商是起源于存在、人本与现象的心理学,由David Kantor与Bunny Duhl , Fred Duhl及他们在Boston State Hospital、Boston Family Institute的同事,早期是运用物体来替代人,经由Virginia Satir的催化而发展,她示范运用人来隐喻性地代表特定家庭轮廓的抽象型态,基本上家庭雕塑是参照Kantor、 Duhl 与 Duhl的工作,而由Virginia Satir与Papp、Silverstein将其普及化。Satir在1960年代发展此一家庭重塑中的一种技术,由家庭成员重新扮演他们多世代的重要关系场景因此可以改变固守的知觉、情感与信念(Luann,1991)。 三、家庭雕塑与心理剧的不同 很多人难以区分家庭雕塑与心理剧的不同,而Constantine(1978)认为家庭雕塑与心理剧不同之处在于家庭雕塑是在空间中摆出家庭成员类似的距离(spatial analogies)与肢体型态来描绘象征性的过程与事件,让个案与情绪经验维持一段距离,经由这种脱离使个案对过去与现在情境中的复杂情绪决定因素有新的觉察,远离中心点(decentrate)使个案对自己参与在进行中的人际模式增加客观性与觉察;而在心理剧中会严谨地重演出事件,将主角放到经验的中心点去,以促进主角回忆在过去的经验中表达与未表达的情绪,在心理剧中强烈的情绪再经验与宣泄是主要的目标,经由从被阻塞的情绪中得到自由,个人就能做出新的行为的选择(Constantine,1978)。王行(民85)认为雕塑的结构性高;而心理剧属即兴演出结构性低,雕塑的主角可以事先安排;而心理剧的主角则是在现场产生,雕塑所探讨之有关时间以回溯过去为主;而心理剧则兼具过去、目前与未来的场景。 四、理念假设 家庭雕塑的理念假设为:人们对复杂人际系统会以压缩的、距离的(spatial)隐喻形式铭记在心,对此系统的了解会分类、绘制成图像(map)储存,而这些构成了个人心中对世界了解的图像。Kantor研究了家庭每天的事务后提出以下见解:家人间距离的规则(distance regulation)是了解家人如何运作(operate)的核心机转,距离的规则指物理的空间与隐喻性的运作(如描述情绪的距离:我希望可以弥合你我之间的缺口)(Constantine,1978)。 五、功能 家庭雕塑的功能很多,以下综合各家的看法列举如下: (一)最明显的功能是作为探索或显示(revelatory)隐藏的或不清晰的动力(Constantine,1978),可增加对自我与家庭动力的觉察(Lawson,1988)。 (二)可强化非口语经验,减少理智化(Lawson,1988)。 (三)在持续的治疗过程中用来进行临床诊断与介入策略的评估(Luann,1991;Constantine,1978)。 (四)行为的呈现比口语的描述更能精确反映家庭的沟通,且过去的经验可活跃于现在。(Satir & Baldwin 1983) (五)在训练课程中用来增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Luann,1991)。 (六)为受训者示范表达性、经验性方法的训练技术(Luann,1991)。 (七)在家庭重塑的过程中,会运用许多肢体雕塑的方法来传递各种不同的内心状态或人际互动模式,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威力性的技巧,它能够刺激雕塑者的知觉系统,并且直接由身体引发内在的深层感受,同时还可以帮助其他成员很快的了解及同理雕塑者的心境(王行,民85)。 (八)雕塑最大的优点是透过肢体行为的示范能将家庭沟通精确显现出来,比诸语言描述更入木三分,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将过去的家庭经验于此时此刻重现。(Satir & Baldwin,1983)。 六、使用时机 家庭雕塑是一强而有力的介入技术,在适当时机使用可增进治疗的有效性,以下是家庭雕塑介入时机的举例: (一) Satir 经常会使用雕塑,藉着创造夸大的沟通姿态(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来分享她对沟通姿态的觉察,在将成员摆出沟通姿态后询问其身处此位置的感受,接着会邀请他们重新以放松的方式来摆出自己的沟通姿态,之后再教导他们更一致的沟通方式(Loeschen,1998)。 (二) 有力的矫正治疗中的滞碍与拖拖拉拉(Constantine,1978)。 (三) 当学生检核其原生家庭时可用来切断过度的口语化、理智化、防卫及投射性的指责(Luann,1991)。 (四) 在家庭与婚姻谘商的临床实务中可有效的改善受训者情感反转移问题(Luann,1991)。
% V4 S6 h$ C/ N5 D; \+ y0 P七、使用对象 家庭雕塑可实施于家庭谘商中的个人、夫妇、两个协同治疗师或工作团队、父母与小孩的次系统、兄弟姊妹的次系统、整个家庭、与家庭有亲戚关系的网络;或运用于公司的训练与组织发展中,而其阶段与形式会因对象而有不同。 八、家庭雕塑的四种角色 一般而言家庭雕塑中常出现的角色为:雕塑者(或个案)、催化者(或治疗师)、角色扮演者(被雕塑者选出来扮演原生家庭成员者)、观众(观察并给反馈),若团体成员很少而需扮演的角色很多,则可以椅子、枕头或填充动物来充当角色。(Luann,1991) 九、雕塑的可能焦点 进行雕塑时要将雕塑扣住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如(一)特定的问题或难事(二)危机时期或事件(三)家庭关系中的某一向度如:权力。 十、雕塑的例子 Wegscheider ,Higby , Klontz, 与 Rainey(1994)指出下列家庭雕塑的几种类型: (一) 原生家庭的雕塑:指父、母与自己的三角关系,或加入其他兄弟姊妹。 (二) 工作伙伴(work family)的雕塑:如同侪、协同工作者、受僱者、雇主、督导及其他支援工作情境的人。 (三) 支持团体(support groups)的雕塑:指能给个案(Star)爱与支持的人,如朋友、赞助者、知己或治疗师。 (四) 延伸家庭(extended family)的雕塑:指大家庭或祖孙三代的家人。 (五) 自我面貌(parts of self)的雕塑(parts party):指协助个案认清整合自我多个部分(面貌)的雕塑。 (六) 现在的家庭(current family)雕塑:指在目前生活中与个案有亲近接触的人,如原生家庭、其他亲戚、室友或个案自己的家(伴侣、小孩)、或过世伴侣、前任伴侣。可反应个案目前的生活架构、情绪状态。 我们可从Lawson(1988)所举的实例窥知一二: 「一个学生描述她扮演介于父母中间缓冲者角色的家庭型态,因此维持了父母婚姻的稳定,而她的哥哥和妹妹则很少做使家人得以聚在一起的介入,她想除去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但对问题的特性与如何选择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不清楚,在她的家庭雕塑中,她将哥哥妹妹放在接近门的墙角且面向墙壁,她将自己放在房间的中心面对哥哥和妹妹的后背,而她的父母各站在她的两边且用手抓住她的手臂,再加上舞蹈的要素当她向父母或哥哥妹妹移动时让父母轻拉她的手臂,而哥哥妹妹被指示互相说话、忽视个案与父母的困境。当这学生经历这个经验确实觉察她对父母的婚姻有多负责,而若她改变缓冲的角色即将面临父母离婚的可怕,当讨论过各种她可能选择的行为后,展开新的雕塑---她与哥哥妹妹结盟、父母与三个孩子有清楚的区分、两个世代间有自由的交流互动。过程的讨论包括:从父母中分化出来的责任,父母对配偶的责任,对整个家庭的忠诚与负责有更真实而弹性的期待,经由雕塑到家庭舞蹈的经验,她获得了自信与觉察去讨论她扮演父母间缓冲的角色,并渐能以一种舒服的步伐开始从这角色中走出来。」从以上的例子中,经由制造与真实家庭关系类似的经验,促使个案经由身体的体验引发内在的深层感受而对其内心状态或人际互动模式有觉察并能能刺激雕塑者的知觉系统而扩展其认知,使个案能尝试各种新的选择,如此看来家庭雕塑具备了比口语描述更能精确反映家庭沟通型态的优点,且因着透过身体体验同时运用了听觉、视觉与触觉所以是甚具威力性的技巧。 十一、雕塑的不同类别 Wegscheider, Higby , Klontz 与Rainey,(1994)认为家庭雕塑有三种,由静态到动态分别为: (一) 拍照(take a photograph):个案以特定的形容词来描述角色、人格、行为、外表(如打岔、讨好、指责、超理智、一致型等沟通姿态),确定角色的姿态与距离是对的,在雕塑中可使用内在小孩使个案可后退来观察,使个案开始浮现一张照片、图画,可从中学习许多东西。 (二) 作一个活的雕塑(doing a living sculpture):在雕塑中加入话语,让个案对被雕塑者说话,对每个人表达情感,被雕塑者也可回应、对话,从所扮演角色的观点来分享感受,导引者也可请未扮演角色的观众给反馈,来增加个案的知觉、领悟。 (三) 进入心理剧(entering a psychodrama):先设景,接着所有角色扮演者开始互动,有时只是让个案看、观察、感觉,有时适合让个案进入演出的中心点,让他投入成为雕塑中的一员,若个案能确认、表达感受则不需用内在小孩,但若要让个案以新的方式来了解情境,则可用内在小孩来呈现,使个案能看到一个新的图像。 十二、进行雕塑的三个阶段 Constantine(1978)指出家庭雕塑的进行通常会含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建立物理的距离与隐喻的距离之间的图像:从外在真实的距离到内在隐喻的距离之间建立一个桥梁,使个案能将内在的真实投射于外在的真实,如邀请参与者探索真实的物理距离再邀请其接触彼此的感觉,然后当他们彼此移动得更接近或更远时开始去觉知其舒服与不舒服的微妙感觉。 (二)建构此雕塑:个案运用他自己的身体来建构此雕塑,雕塑的过程会催化进入非口语的右脑半球体,轻扣储存于当中的动作与肌肉的记忆。 (三)探索此雕塑的过程(processing the sculpture):藉着回到真实的此时此刻的空间结束雕塑的过程,雕塑的过程经由如对个案提出询问与从多重观点讨论其意义、影响、暗示(implication),每一参与者有不同的情绪、认知经验,可提供独特的观点与觉察。 十三、完整的家庭雕塑应含括的步骤 Luann(1991)认为完整的家庭雕塑应含括的步骤如下: 1. 设景:要求雕塑者选择引发强烈情绪的特定事件或时间点,催化者可以询问:房间或房子的大小形状或事物的背景、颜色、光线明暗、气氛、温度、地板与墙壁的质地、房间中任何重要的物体等问题,一方面可让个案暖身;另一方面也可让个案回到事件当时的情境。 2. 选择角色扮演者:由雕塑者在团体中选择个人或身体特质类似其原生家庭成员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与自我等,由这些人担任角色扮演者。 3. 创造雕塑: (1) 催化者指导雕塑者告诉每一位角色扮演者在扮演特定的人物时须知道的事,如人物的特质、身体姿势、脸部表情、重要的非口语动作等,借以灌输角色扮演者对真实家庭气氛的知觉,并增进雕塑者对家庭成员的同理及了解(Lawson,1988)。 (2) 雕塑者把角色扮演者摆出特定的空间、隐喻的位置(spatial metaphorical position)、手势(表情)、与自我或其他家庭成员有关的动作的模式,距离、亲近、碰触、脸部表情、手臂与脚的位置是雕塑者对家庭知觉的重要指标。 (3) 雕塑者应有适当的引导与支持而其知觉应被给予完全的自由、尊重及认可;时间点的掌握(timing)、建立融洽的关系(rapport)、尊重、雕塑者的经验应被认可这些是无可取代的。 (4) 可能的催化问题如下:(这些问题可以问雕塑者与其他扮演重要家庭成员者) a. 你妈妈应站在哪里?你爸爸呢? b. 你妈妈采取的姿势是什么?(坐、站、跪下、躺下、或其他)?你爸爸呢? c. 你妈妈脸部的表情是什么?你爸爸呢? d. 他们有多接近?他们会碰触彼此吗?如何碰触?碰触哪里? e. 他们会对彼此说什么? f. 你雕塑的标题是什么? g. 这个雕塑持续这样多久了? h. 在这雕塑中将会发生什么事? i. 身处这家庭的这个位置感觉如何? j. 你同意这就是这家庭的功能吗? (5) 催化者要夸大这家庭雕塑并使用重复性来强化增强情感的强度。 (6) 以安慰的音调与适当的碰触来支持雕塑者。 (7) 保护雕塑者避免过度负荷,催化员对雕塑者必须有极高的尊重以阻挡其他人的分析或认知的打断此经验性的过程。 (8) 当雕塑者以新的观点去面对他的家人时,团体成员帮助雕塑者产生选择(Lawson,1988)。 (9) 若时间允许让雕塑者创造一个新的雕塑描述更健康更有功能的安排,这样做可强调增加选择、希望、及强化(empowerment)雕塑者。 4. 探讨雕塑的过程: (1) 雕塑者与其他参与者去角并接受询问,以帮助他们回到此刻的现实。 (2) 随着雕塑的进展新的觉察会增加雕塑者对原生家庭已发生事件的知觉、解释与反应,家庭中关系的模式、界限、三角关系、同盟关系会清楚呈现出来。 (3) 代理人(surrogates)、催化者、团体成员给雕塑者反馈,对雕塑者的经验提供支持与肯定。 (4) 催化者要避免做出解释来重新框架雕塑者的事实,因为由雕塑者自己达到觉察会比由催化者由外在强加给他更强而有力。 (5) 建议探索家庭雕塑的问题如下: a. 你想看到什么改变? b. 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什么需要改变? c. 你想维持什么模式? d. 你需要这个家发生什么? e. 如果这些模式将改变谁会获得或失去最多? f. 你如何雕塑他们来呈现你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 (6) 每一角色扮演者说出在被指派的角色与位置中的感受,观察者描述角色扮演者与雕塑者口语、非口语的行为,并检核由行动中显露出来的内在经验。 (7) 让观察者分享过程中被引发的经验或感受而不是评估雕塑者的经验 十四、限制 家庭雕塑虽为一强而有力的介入方式,但使用时导引者应注意以下的限制: 一个治疗师愈能整合自己的生命经验,就愈能具有导引雕塑的创造力,治疗师运用自己的能力来自于其在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当治疗师能觉察自己卡住的部分时,要在这些部分上做功课,其有效性与创造力才能提升(林沈明莹、陈登义、杨蓓,民87);另外想象力是新的变化与运用上的另一限制(Constantine,1978) ,除此之外,使用者要先对距离的语言(spatial language)(动作学(kinesics)与肢体语言)感到自在与熟悉,而这需要练习使自己发展习惯的距离的技术与程序(Constantine,1978)。 而其他的限制包括:耗时、要同时找许多人来参加可能有困难、有人会因感到可笑或有威胁感而犹豫去做、小孩可能有困难去安置成人的家庭成员(可在绒布板上以人形图像来做)等。
. H; J' i. R! {/ ~9 Q3 S 参考文献: 王行(民85)。家族历史与心理治疗。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沈明莹(译)(民86)。 萨提尔系统短期治疗谘商训练课程实务研习手册。台北吕旭立纪念文教基金会。(John Banmen,1997着)。 林沈明莹(译)(民87)。 萨提尔家庭重塑专业训练课程导引者手册。台北:吕旭立纪念文教基金会。(Maria Gomori,1998着)。 林沈明莹、陈登义、杨蓓(译)(民87)。 萨提尔的家族治疗模式。台北:张老师出版社。 翁澍澍、王大维(译)(民88)。家族治疗理论与技术。台北:杨智。 Banmen,J.(1986).Virginia Satir’s family therapy model. Individual Psychology:Journal of Adlerian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Vol42(4),480-492. Constantine, L. L. (1978). Family sculpture and relationship mapp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Counseling. April. P13~23. Lawson, D. M. (1988). Using family sculpting and choreography in a student growth group.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Vol.66. P246~247. Loeschen, S.(1998).Systematic Training in the Skill of Virginia Satir. 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Luann, C.(1991).Family sculpting in the training of marriage and family counselors.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Vol.31 Issue2. p121.~132. Satir, V.,& Baldwin, M. (1983). Satir Step by Step:A guide to creating change in families. Palo Alto, California: Science and Behavior. Satir V., Stachowiak J. & Taschman H. A.(1994).Helping Families To Change.N.J.:Jason Aronson. Wegscheider-Cruse,S.,Higby,K.,Klontz,T.& Rainey, A.(1994).Family Reconstruction-The Living Theater Model. Palo Alto, California: Science & Behavior Books,Inc. . }3 ? c1 h) h6 K3 Z! w7 t2 ^6 k6 `
5 n3 v" i& L1 N. U7 }
雕塑的实务演练(一) *课前准备:1.请同学事先熟悉Satir的五种沟通姿态-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一致。 2. 思考在压力情形下父母的沟通姿态及自己与父母的沟通姿态。 3. 预想一位有兴趣探索自己与他的关系的人物。 一、每位同学轮流担任催化者与雕塑者 二、由雕塑者选出父,母,及丈夫或妻子或朋友或同事(由雕塑者决定出他有兴趣探索的一位) 三、由雕塑者先雕出在压力情形下父母的沟通姿态 四、催化者引导雕塑者将自己放到原始三角的关系中,雕塑者会接近父母中的哪一位?他的沟通姿态是什么? 五、催化者询问雕塑者他自己的沟通姿态是向谁学来的?在此位置的感觉、想法(身体及心理)如何?父、母的感觉与想法(身体及心理)如何? 六、催化者再请雕塑者雕出另一位关系人与他在压力情形下二人的沟通姿态 七、催化者请雕塑者看一下父母的沟通模式与自己与另一关系人的沟通模式的异同之处,雕塑者对此的觉察、想法如何?此关系人像谁? 八、请雕塑者摆出他理想中与另一关系人的沟通姿态,请他在此位置上去体验新的关系,描述任何他想要做出的改变,这新的雕塑产生什么感觉? 九、分享与讨论
7 l6 L1 P0 h3 e" \% T% S+ ]$ ?" B6 B/ k" H8 m8 c( [/ w# f
雕塑的实务演练(二) *课前准备:1.请同学事先熟悉Satir的五种沟通姿态-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一致。 2. 思考在压力情形下父母的沟通姿态及自己与父母的沟通姿态。 一、每位同学轮流担任催化者与雕塑者,其余三人分别扮演雕塑者及他的父母。 二、催化者请雕塑者将这些角色摆置到能反映其知觉中家庭关系的位置,来创造一个他与父母或照顾者相处经验的图像。 三、催化者请角色扮演者静止并保持其姿势、动作、表情10秒钟。 四、催化者探索每一角色扮演者及雕塑者由此雕塑中产生的感觉。 五、催化者请雕塑者创造一个新的、理想中的雕塑,并描述任何他愿意做的改变。 六、催化者探索每一角色扮演者及雕塑者由此新的雕塑中产生的感觉。 七、催化者邀请雕塑者进入新的雕塑中成为自己去经验这新的关系。 八、催化者探索雕塑者的感觉。 九、分享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