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22|回复: 0

[服务心得] 社工行业就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本文根据重庆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情况,在与一些2002级、2003级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行交流座谈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良性发展。+ ?# J8 D- t. \% i

" D, |0 a6 c9 w1 q- D一、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形势5 _1 w- v, Z4 l3 z: ^; S' E

$ E: b4 t4 Z) Q& v- `5 {0 _(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 y1 @( ?/ ]5 Y, q$ p1 c$ x2 ]# M8 N; X# 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了不争的事实。2006年7月,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近6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2007年3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去年我国大学毕业生413万,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120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再加上今年毕业大学生495万,比去年增加82万,所以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左右。如果我们仍然按照去年70%的平均就业率,那将有180万左右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威胁,由此给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严峻可见一斑。
- @* ^& }5 Y8 @* _' w5 R( C  Z7 Z% _% B
(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 ~& ^1 Z) R5 S, B* H, `( q, y! n0 y1 B1 H! E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自然不会出现奇迹,不仅如此,就相关资料显示,社会工作的就业情况非常符合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随便打开一个搜索引擎,输入社工两个字进行相关资源的搜索,不难发现大部分为一些高校的网页,而在论坛中我们在寻找与之相关的主题时,更是很少甚至于没有,更甚至于是国内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此专业的抱怨乃至漫骂,毫不夸张地引用一些网友对此专业目前的就业现状的描述——“艰难”二字一点不为过!悲观者“觉得前途一片渺茫”,发出“社工”两个字好辛苦的感叹,戏称社工是“中国最nothing(啥也不是)的专业”;乐观者也只能自我安慰:社会工作的“春天终究是要来的,却还需要时间”。就各高校的就业情况来看,社会工作的就业情况也是非常不理想,在大陆社会工作最发达的上海,虽然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名门望族”,其社会工作就业率也在倒数第4名。青岛大学68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排在64位,就业率和升学率分别为18.5%和3.7%,两项合计22.2%。重庆市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连续3年倒数第4名。+ q  L& R( J6 q: W
3 J. m) V" J  y7 L* C- G9 Q* F
比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更令人忧心的是专业对口率。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社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10%到30%之间,专业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毕业、成为广州首批社工毕业生的81名本科生中,仅有不到10%从事了相应的社会工作,70多人都转行从事与四年社工学习无关的工作。2005年,中山大学首届34名社工系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尚可,但只有3人做社工。四川几所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今年有社工专业毕业生151人,其中选择社工工作的人不足20%,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49名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仅有4人从事对口工作。在重庆,社会工作人才非常紧缺,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依托重庆高校,重点培养社会需求的社会工作人才的情况下,今年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54名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3人从事对口工作,有的社工院校专业对口率为零。于是出现了一方面专业社工非常紧缺,另一方面正规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大量流失,资源浪费严重的怪现象,这恐怕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及其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 c& X* O' l! z# M9 g. V
% I8 y0 I' n) n; f
二、社会工作专业就业难的分析: [8 g/ Y7 r: M  O0 r9 N  X

; l9 O4 u9 b0 e9 ^. @我们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就业难 、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专业内部的原因,也有专业外部的原因,但主要原因不是专业内部本身的问题,虽然专业教育本身也确实存在问题。3 a0 o! R7 X" w2 J; }+ r
  I; b, T- r$ f9 \+ \. d
(一)国家政策与专业发展脱节
* O7 v  @; B" b+ M2 R) g/ V. \% B6 J9 P! a$ u1 q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较早的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在他们的呼吁下,新的学科开始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也应运而生,并在短短的几年间发展到近300所学校招收社会工作本专科学生,年招生1万多人。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先于职业化,社会工作者一直没有名分和岗位,国家相应政策相对滞后,这是造成当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直到去年才出现了令人欣喜的相关政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工作及其教育的信心。虽然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就业或者说岗位的提供都需要国家政策的导向,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有其特殊的就业岗位,比如说社区,民政部门等,这些单位的用人是要按政策办事的。所以说,没有政策的支持或导向,社会工作的就业缺口就很难打开。缺乏政策支持或者政策难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并加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难度。: U. }- _+ y3 E# H) G, w

6 }  c) l1 u  t  d( J(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低; r' `3 y/ @4 g( l
' I, Q. r/ g6 B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社会认同度是非常低的,甚至有很多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一门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业的难度无疑是非常大的。因为,在招聘会上我们经常会看到用人单位开出的一些很具体的条件,其中就包含专业要求,在用人单位不知道或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情况下是不会开出招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条件的,更不会轻易招聘该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社会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低也是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3 G7 \" w5 p! X  {+ f
" N6 B2 H1 A; ~; X1 _7 z
(三)社工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理念
0 x3 c9 p9 J: [4 p9 h
2 D, F; H7 i. Q- E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理念就是“助人自助”,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就应该去“助人”,这好像就是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我们就应该去为社会弱势群体谋利益,我们就应当为社会大众服务、为了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而提供各种帮助与服务、为人们更好的发展而努力。当然,社工也领取薪水和报酬,一句专业内比较形象的话是这样说的“社工就是拿工资的雷锋”。
7 m! |, N% W0 \; d) e) I
0 X/ L+ Z. n2 X8 F6 \3 ~& x7 `1 n- u说起助人,当今社会有哪一种职业或是事业不是助人?众所周知,我们整个人类社会是在一个相互协调与配合当中,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至今的。每一种职业、事业都是在发挥着助人的作用,只是范围与对象的区别而已。所以说,助人并非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利,而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在强调其核心理念时也是在某一层面上而言的。面对社会工作专业如今的这样的一种状况,只能说是把不恰当的重点在不恰当的时机进行了不恰当的强调,从而带来了不恰当的后果。, [& P' V9 R, K( O5 w7 A

: c- B5 E) p# D( e不敢说目前我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错的。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至少现在我们对于它的发展是不太乐观的。在我们的教育与指导和理解中也许过多地强调了“助人”而忽视了其社会意义的实物体现。我们往往一直在强调社会工作是什么,而忽视了应当怎么去做以及怎样才能做。" f: |: }6 Y" K* N1 N5 f- e; a

1 V" x+ X' s( V) q, ~! H( _8 X* k(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存在偏差
0 A: p% m) v' D% U& e* [
5 V6 B' Z+ l  P) A& K: a: j长期以来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我们认为更多地是将它作为一门学术进行本土化的,而把它作为一门专业或者说技能来进行本土化还存在很多偏差。同时,对于其学术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当然,关于这方面是需要所有致力于这方面发展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本土化都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过程,因此我们绝没有怪罪专业领域的前辈、同仁的意思,事实上,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及其教育能够到达现在这个地步正是他们一致努力的结果,也是相当地不容易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存在一相情愿或者一边热的状况,这是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又一难题。+ A6 S( @$ J% s+ V
  m: m; E! _' }
(五)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者存在误解5 Y( f; P- o) }8 h* O, g, i

, E. \$ H. V# W, G单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内容和技术,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有着较大的优势,缘何如网上说的一样千家招聘方没有招社工专业的,到此不禁让我们想起多年前的一句话:酒香还得会吆喝。即使你具有再好的技术与优点,企业不知道你是个人才,不知道有你这个人才的存在,不知道你这个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又有什么企业会去招聘你,会想的起来去招聘你呢?在市场中,我们常常在强调信息的重要性,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向整个社会传递种种信息以获得认同同样也是重要。在这种状态下,双方就好比是市场中的双方。* v% F7 g) y* C* y

' L' |3 j7 `+ S" V必须强调的是,当我们撇开“社会工作”和“助人自助”这两个概念后,其就是一项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商业技术和人才,而作为一项技术它就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把它变出社会效益来,变出经济效益来。然而目前却并没有太多的人去这么做。因为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以来有着这样的影子: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大家仅仅将其看成是一项助人的事业。而在我国助人往往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作为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哪有向被帮助者收费的道理,久而久之即使帮助是被要求的、非主动自愿的,也被视为了一种无偿的服务,即使是有偿也应当由对全体国民负责的国家和政府来购买,而政府不是抽象和孤立存在的,它总是由具体的人掌控着,如果这些掌控各级政府的职能和权力的人,没有对社工的认同或者有认同而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给社工让渡空间,同样会堵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出路与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因此,有较高的社会需求未必就一定有较高的就业率,社会需求并不直接等于就业市场或人才市场。即便有较高的就业率也未必有较高的专业对口率,在专业口上工作就未必真想或真能坚持下去,这也是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面临的尴尬。
! L+ M; h1 x' g  v( ]% Y+ K) i0 G' t2 v
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思考# @7 B2 s# C: v$ o! }; E
! A" @9 d" `2 Q3 o8 N# |. Q# K
既然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难、对口率低是来自专业内外两方面且主要是专业外的原因,那么在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的对策上就要充分考虑这种特殊性。
7 Q4 L7 O4 ]( m2 [
# O+ s+ n  @5 s9 ]首先,从国家或政府的角度来说,国家和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如今,国家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接下来就是贯彻落实问题。一项政策的出台固然重要,但是其怎样落实同样重要,好的政策加之有力度的落实才会实现政策的真正导向。因此,要解决或减轻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难度,还需要相关部门在大的政策背景下积极的付诸行动,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打开缺口,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对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国家及相关部门还需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上继续给予支持和关注。如果不给予社工专业空间,不给专业社会工作者以舞台,怎么就知道它不行呢?. G" G; _5 R% J! Q) R
* y& w2 [% M( B- B/ t8 [  ]
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高校要转变人才的培养观念。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该不拘一格,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特别是诸如社会工作专业这样实务性较强的专业,在讲授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技能的培养,须知社工是做出来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社会工作的就业依然会十分困难,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社会也是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绩效来予以认同的。所以说,高校教育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不要一味的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是什么,更要注重社会工作专业能做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0 Q) T" x" T2 p' o4 b
' a$ E& X/ ]+ V4 X0 p3 l. w第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有很多大学生一提到就业就想到专业对口的问题,好像我学的什么就要去做什么,我没学什么就不能做什么,这种观念在潜意识上为大学生就业设置了障碍,使得不少人错过了一些宝贵的机会。作为一名大学生,不管学的是哪个专业都要做好专业不对口的思想准备,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百分百的专业对口,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不是专业。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中显示: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因此,不要自己先过分的要求专业对口,作为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其他知识,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要清楚自己专业的优势所在,比如说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可以说是人际交往能力,因为个案工作无非就是与人沟通,小组工作蕴涵了团队精神,既然能与在某方面有障碍的案主交流或把他们组织起来,那么把专业的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不是很好吗?而且,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又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因此,要顺利就业,大学生自己也要转变观念。但这样做又是很危险的,这将严重影响社会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断送社会工作专业的未来。因为如果我们培养的社工人才不是为了去从事和推动社会工作,那又何必花费这么多心思来创办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及其教育呢?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从专业内外,切实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2 z( @0 Q1 k- ~. Q, r
" f8 g( R0 r1 P7 `" Q5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6-27 00:44 , Processed in 0.041095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