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41|回复: 0

[华东] 公益创业大门打开之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30 11:15 编辑 + v% S) V  A/ @& `. F5 _3 j
5 t) C2 V$ n& i" a3 `& d/ j- F
% R; O" r: _6 B* E  ~
9 `' T6 D; W1 Y" ]
2010年12月06日 解放牛网
2 h0 i! k9 P2 z2 R, \2 r: n6 @3 m4 O$ ^
社会建设也要“转”
& P/ @9 R) Y1 r# V5 g编者按:浦东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这个调查,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认识问题,这就是我们讲的“转方式”,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是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方式不光是转经济,社会建设方式也要转。
* {8 D( E& v7 s# k5 V9 T; i/ e我们讲的发展,是讲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义,也直接凸显了发展“以人为本”的要义。经济是重要的,但眼中只有经济不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经济最终搞不好;搞上去了,也脱离了发展的本意。经济社会的双轮齐驱,这是一个转。
, o3 {1 n: C% d) O7 r+ q5 ^2 K还有一个“转”,那就是在加强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观念也要转。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依靠日益多元的社会力量,政府也不必“包下来”。在新的形势下,政府主导社会建设,要尽可能调动多方积极性,依靠社会力量,集聚民间资本,掌握“杠杆原理”,学会“四两拨千斤”。这是社会建设中的群众路线,这也是政府管理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浦东的这个调查,突出的启示也正是在这里。  Q& g$ M, _0 }+ j0 @; J( y* g
本报记者 缪毅容 陆一波 朱珉迕4 {" S' R1 V& X# S  U) R6 z
浦东,峨山路618号,老厂房改造成的园区。
3 m  s9 L; \! I( I( B3 P" F/ X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工业园、产业园,也不是近年雨后春笋般的创意园。它叫浦东“公益服务园”。在这个以服务公益性社会组织为功能的园区里,驻扎着一批草根公益组织,以及一群怀有理想的公益人。
1 w, z3 O/ D$ {! a5 I2 v# B' i" j5 g段慧霞,是其中资深的一位。这位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谈起公益组织发展,一脸成就感:“近四年来,仅浦东社工协会承接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金就达1300多万,加上26家会员组织的,则近1个亿。公益组织服务的群体也从社区居民,覆盖到老年人、残疾人、民工子女等更多群体……”
6 ^, `- W" k9 `, F8 M一个公益园,堪为浦东社会组织发展的缩影。目前,浦东新区公益性社会组织总数已近400家,公益创业者数以万计。在浦东新区领导看来,这里未必能产生多少经济收益,却能诞生一个个公益项目,提供政府部门难以顾及、百姓却十分需要的个性化服务,其社会效益巨大。
6 Y1 d& p1 Q: C5 k/ \% w社会学学者徐中振将此视为营造“小政府、大社会”的努力,“面对多元化社会需求,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并向他们购买服务,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I* C+ m8 Y( W# h- `, {& d$ v
“‘社会’在这里长出来”; Z" F7 R6 _$ Y6 S* s% g5 T
“新途”、“映绿”、“乐群”……站在浦东公益服务园A楼大厅,浏览各楼层入驻机构指示牌,公益组织的名字令人耳目一新。
/ H: s. l  l0 e- x楼上,他们就驻扎在一个个面积不大的格子间里。办公室房间的装饰色调各异;间或出现的,是年轻或成熟的脸庞,及其忙碌的身影。& F- I+ X# [2 L( @5 [, r
这是一群致力公益的“草根”,充满干劲和朝气。他们的视角常让人眼前一亮:临终关怀、同伴教育、专业养老……种种政府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却又是百姓生活切实需要的服务领域,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掌握的不同于传统行政手段的工作技能,亦常见奇效。2 R0 @0 M+ o: ?+ L2 ]; x3 \1 R& l2 b
他们是全新的创业者。但理想变成现实的道路又不平坦。如何形成组织?从哪里筹资?到何处办公?如何持久并壮大?……往往出乎意料地琐碎繁难。浦东新区意识到,将这些人及其草根组织聚拢起来,悉心培育壮大,就能激活服务社会的巨大能量。
4 T# P; r' G) A于是便有了建在老厂房上的浦东公益服务园。去年12月,园区正式启用。入驻的21家社会组织享受政府提供的办公、运营补贴,并获得资源共享、整合服务的平台。
, N% {9 M7 ]# W1 y5 ~) x位于2楼的恩派 (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将自己定位为“孵化器”。办公室墙上,分别贴着“已出壳”和“正孵化”机构的标志。落户浦东4年来,他们手把手“教”草根公益人筹建组织、运作项目、提供服务,迄今已让18家公益组织从萌生新芽到走上前台。( W6 Z/ S! f7 V8 F. o2 l
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即是恩派孵化的结果。中心主任黄卫平回忆,创业之初,拥有满腔热忱的自己对外界指点并不以为然。但挫折不期而至,数十名成员的团队分崩离析,一度只剩2人。“正是在入壳孵化过程中,慢慢学会反思,意识到公益不是空有热情便能做成的。”黄卫平说。一年孵化出壳后,团队重新壮大并成功注册,如今已成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生力军。7 B8 [4 }; D$ w) e( O7 H2 b
这样的故事,在公益服务园时时上演。今年,浦东新区公益组织项目合作促进会成立,为各家社会组织提供财务、法律等全方位服务指导,由其搭建的日常交流平台,则让园内乃至园外的公益组织“抱团取暖”。# |5 g1 M% j9 A" O' K0 w( X
对有志创业的公益人而言,这里有很多绝无仅有。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国云丹毕业后加盟浦东社工协会。她说,“浦东与复旦大学在此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点,开展专业研究,为公共政策制订提供参考。这是一个率先的举动。”而今年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进入社工服务领域的王娜则和几位新入行的社工,住进了享受房租补贴的浦东人才公寓
$ A6 {1 C% b" {1 E" p徐中振说,公益服务园是为社会组织提供发育土壤的样本:“这里有资金,有孵化器,还有交流空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要素支持系统。‘社会’就在这里长出来了。” (下转第3版)
2 O; f2 F0 ]" I* i) \# q+ T(上接第1版)6 `8 c. e& U2 ^3 n# Z
“感觉得到,政府在支持我们”+ z- V. @7 u% E' M$ a2 ?/ K3 n) R
距公益服务园不远的峨山路679号,本是商业楼盘售楼处。去年,塘桥街道花巨资将其买下,让塘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入驻。除中心办公机构外,1200多平方米崭新场地还驻扎了11家尚处初创期的公益组织,成为又一个“小公益园”。
+ X" ~( ]; [( V/ O5 c9 A# E% `在不少人看来,此举正是浦东公益服务园的“溢出效应”。服务中心和入驻社会组织3年免租金,说起这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凌军芬自设一问:“如果拿来出租招商呢?一进一出,花了大成本的!”
5 N7 b* U( m& V. h5 s* d但在凌军芬们看来,“大成本”物有所值。塘桥3.86平方公里社区范围内,住着10多万居民。由于人口众多且层次不一,社区服务需求各式各样,“有些服务政府无力提供,社会组织却可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退出?”由此,街道每年从民生基金中划拨100万元,向这些组织购买民生类社区服务。! |# u; J- }) a7 D
该“退”处果断“退”,通过购买服务让公益组织显身手,塘桥街道已深谙此道。而位于东书房路的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更被行内视作经典范例。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近百个服务项目的市民中心,2006年开办伊始就连遭尴尬——包给商业机构运营,对方难堪经营压力草草收场;三林镇政府自己接管,不多久便又感到力不从心。为扭转乾坤,2007年12月,镇政府向全社会招标托管市民中心,恩派推出的“屋里厢”项目组一举中标。
" u# I9 e3 u$ G6 G0 `“一起竞标的有四五家单位,其中一家是物业公司。”回想当时情景,兼任“屋里厢”项目负责人的恩派副主任王志云感觉哭笑不得。就在人们对“市民中心是干啥的”还不甚了了之际,“屋里厢”团队拿出一套成熟设想:将社区居民分成几大类,针对每类人群推出专门项目——针对老年人的“老来客会馆”、针对家庭弱势妇女的“编织希望工坊”、针对中青年白领的“乐活社区”……对这些项目,他们也没有全部包揽,而是引入相关领域专业服务机构。9 ~9 S4 ]5 }) {9 Z+ ^: {
托管3个月后,原本人员稀稀拉拉的场馆热闹起来,日均客流量逐渐达2000余人次;前来活动的社区居民对专业细致的活动项目赞不绝口。年末,“屋里厢”正式注册成为公益机构,而这一由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持续至今。在王志云看来,让市民中心起死回生的不仅是社会组织的智慧,同样有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开放心态:“政府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愿意交给公益组织来做,还愿意让我们自主选择其他机构来运作,这在过去很难想象。”塘桥和三林的模式,正在更多街镇中复制。; @! }+ [6 j; @7 B: `! w3 g7 L
恩派将总部落户浦东,亦得益于新区政府的得力相助。如今,他们孵化的机构已不局限于浦东一区,而走向全市乃至全国各地。不过,王志云首先想起的还是细节:与政府部门洽谈合作时,他们几张小桌子一拼便是会议桌,但政府官员们从来不在乎,“感觉得到,政府在支持我们”。0 F1 \% M: X5 [5 @" \) z2 u7 i4 B, K
“山”间的“沙”,弥补“缝隙”4 J$ F5 f& M$ E) y
下午2点多,金枫敬老院里七八名老人围坐一起:摆弄五颜六色的蜡笔,涂涂画画。不一会儿,老人眼前的白纸上就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小鱼”、“小猪”和“小狗”……80多岁的朱阿婆孩子般哈哈笑出声来:“没想到,我伲也能画画了!”0 L+ z; f* |2 n7 v6 G9 x
这是敬老院每周一次的绘画兴趣班,开班的人是乐群服务社的“长者社工”张亦。自浦东推广政社合作的“敬老院社工”项目以来,全区已有30多家敬老院拥有驻院社工,24岁的张亦便是其中之一。4 z$ |* D8 l6 m4 U% T6 \& `( ^2 x. a
“敬老院的服务更关注老人吃饱、穿暖、健康等基本生理需求。其实,他们有更多的心理需求,比如社交、学习等。在这方面,专业社工显然更有优势。”敬老院院长刘永顺说。在“金枫”,老人从入院第一天起就会有一个由医护、服务人员和社工共同组成的团队,各司其职、跟进服务。/ y3 K) j2 o8 b, h. N) H% k; b
根据不同老人的口味,张亦组成读报、书画小组;鼓励有口才的老人担任金枫广播站广播员,自采自播。但她发现,“活跃的,总是那么几个”,“原来还有许多老人根本不识字”。于是,张亦又为这群老人“度身定制”,开出绘画班、手工班。稍后组织的老年“7乐坊”,也在“金枫达人秀”上大放异彩……
- H/ G' F6 U& Y$ U0 G4 w* c与政府提供的共性、普惠、托底公共服务不同,公益社会组织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如果说政府的公共服务是‘山’,社会组织的服务就是‘山’的‘沙’,弥补缝隙,黏合各方。”浦东新区民政局局长顾云豪这样打比方。6 g1 a+ k" \4 F" b
如今,在浦东,越来越多领域的缝隙由这些“沙”补起:老年人、残疾人、社区矫正、民工子弟教育、少数民族和宗教人士服务等等。而随着浦东日长夜大,浦东人也越来越多元,需要更多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公益社会组织。/ p6 h& T/ J' J1 ?% _2 l6 v
年轻的社工王旭艳,服务的正是一群“新浦东人”。车流不息的周祝公路边,紫罗兰小学不时传出朗朗书声。这所有着18个班、874名学生的民工子弟小学,开办8年来始终没有一间像样的图书室、活动室。去年底,在政府帮助下,紫罗兰小学转为民办学校,王旭艳们也来到了这里,“紫罗兰”开始悄悄变化:
) H/ V! ^4 Q  P; C二楼“心语工作室”里,橙色沙发、嫩绿色窗帘,各种各样书籍和玩具……与简陋的校舍相比,这里俨然一个“儿童乐园”。更为醒目的是彩纸上书写的四行大字:“培养自信、把握健康、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s# W0 o2 i) t, U+ D4 d& w
下午3点15分,下课铃刚响过。三年级学生刘浩天和伙伴们迫不及待冲进工作室玩开了。这个山东来的孩子,身上衣服脏脏的,脸上也隐约带着污迹。坐在地板上,小浩天很快用“乐高”积木搭了个“东方明珠”:“看,像不像!这是我路过时远远望见的……”
3 H5 F: q* m" f# k# I& Y/ L“工作室不仅是孩子们玩乐的场所,”王旭艳说,这里更搭建起一个服务外来娃的平台:为他们免费体检,给营养不良的孩子提供“爱心午餐”,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城市生活能力提升等;还将为家长、老师进行培训。“紫罗兰”德育老师施银花说:“是社工,让孩子们更礼貌、更开心、更自信。”$ Z, U* D$ C2 ~4 z8 E0 @3 m0 C% y
正如浦东新区领导所言,“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正渗入更多领域,让更多人群得益。”
' V! E2 R* G'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7-16 17:11 , Processed in 0.04322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