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037|回复: 0

[分享] 社区照顾:香港的养老模式及对内地城市养老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1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区照顾:香港的养老模式及对内地城市养老的启示    文章摘要随着世界老龄化趋势的增强,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的负担日益加重,渐呈不堪负荷之势。一段时间内广受好评的院舍养老也因为床位与经费紧张、缺乏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与服务等问题而渐渐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于是,探寻更加积极有效的新型养老模式成为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重要课题。本文力图从香港老年人的社区照顾服务的经验审视内地城市社区服务的不足,探讨对内地城市养老模式发展的启示。$ r2 k5 a; N) m3 k2 x5 [
    3 }' M# }$ g9 m4 ^; x' t
     关键词 社区照顾 城市养老* `' C0 e% f" v- T3 z8 P. a# C
   
, C. M: }) x: L5 a, g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期。老龄化、高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意味着养老问题对社会介入需求的加大。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社会整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谁来养老?在哪养老?这是今后牵动社会每个成员的大问题。而作为人们日常居住与活动的“社区”,不可避免的成为辅助社会、支援家庭与个人的中间环节,成为新型养老模式的载体。
! R" \) _1 z0 z; f8 [    / Z% v2 O" f, l
     一、 老年人社区照顾的内涵2 M5 @& s6 m7 a" k' O
   
( ?6 B# p; [  h3 Y     首先要说明的是何谓“社区”。关于“社区”的界定目前并不统一,较主流的看法是把它作为人们日常居住和作息的领域,因为在这范围以内,居民之间会有各样的社会交往行为模式、文化、组织和共同使用的设施、资源和需要。在内地,社区是指市辖区以下的组织,主要由行政街和居民委员会组成。(黄黎若莲,1995)7 P8 T( a; ]. }" a9 M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理念最先由英国提出。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当然不仅仅是老年人,但对老年人的照顾最能体现其特点与优势。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是通过运用社区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尽量做到使需要照顾的老人能够继续留在社区或他们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下维持独立的生活,而同时又能获得必要的照顾,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因此,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院舍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理想的社区照顾同时注重“在社区内的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和“与社区一起照顾(care with the community)”。(蔡汉贤,2000)通过在社区内提供小型院舍,或者在老人本身的居所内获得包括政府、专业人士、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志愿者所提供的照顾,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在社区中继续生活。与院舍照顾相比,社区照顾的突出优势在于接受服务的老人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正常生活习惯。更为重要的是,社区照顾模式将老人的照顾问题与需要正常化,而不是像院舍照顾中那样,将老人视为弱者或被帮助的对象。社区照顾还强调“正式与非正式的照顾(formal care and informal care)互相配合”。
. W; `+ `6 h) r+ r. V3 P9 \3 x     社区照顾的方式,一种可以由政府或非政府部门在社区内成立专门的社区照顾机构,或者在社区既有的社会服务机构上再增加社区照顾的内容,对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服务,因此效果较好,并且在香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它对人员、场地、设施的要求较高,就很难在内地社区内普遍推广。另一种就是由社区工作者联系社区内的专门服务机构和人员,成立社区照顾小组,对有需要照顾的人士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可以利用现有的社区组织以及家人、亲友、邻里、同事或其他志愿者来提供服务,这些都是社区照顾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大力进行动员、组织和利用,以提高社区照顾的普及性。
/ f! O3 E; S  \  T# ~4 i* w* \/ P% `6 J     社区照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要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照顾和服务。比如有的老人需要医疗照顾;有的老人需要生活料理;而有的老人需要的是精神慰藉。需要明确的是,老人社区照顾并不是撇开家庭另搞一套对老人的服务,而是以家庭为基点,着眼于家庭的整体需要,所提供的服务既针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同时,也针对照顾老人的其他家庭成员,以帮助他们履行照顾责任和减轻所带来的压力。(《社区》,2004年第21期)- O. j! }( e4 O3 i/ \- x- I& Z- _
    5 o; A" F9 A  [; W) c) n% u
     二、香港的老年人社区照顾服务% o1 U+ q4 ]! G3 u6 V, R  x4 A
   
( X& w5 b1 t1 c     从形式上说,香港不但广泛接受了社区照顾的概念,而且有意去实现这种理念。社区照顾的应用首先源于老人服务设计方面。从1973年开始,政府提出“家居照顾”的口号,精神是把老人留在社区内与家人一同居住而非把他们送进养老院。1976年,前港督麦理浩倡导社区建设,目的是要把香港办成一个“相互关心和守望相助的社会”。在手法方面,主要是靠逐步增建社区中心和提供更多服务来改善港人的生活素质,并鼓励志愿机构和市民直接参与服务的管理和推行工作。1991年社会福利白皮书提出要扩展“非正规的照顾网络和由家人、朋友和邻舍的支援”,以他们的支援来补充正规服务,从而令市民有更多服务的选择和生活的自主权。到了今天,社区照顾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界的热门话题。在内地,社区照顾则基本未被接受,只是在较小的学术圈子内和少数社会行政人员中社区照顾才被知晓为何物。台湾社会对这一概念的认同也比香港差得多。
; [. A/ z9 m+ {2 \* @- d5 J6 j     近几年,为应对香港人口的不断老化,香港社会福利署除了投入大量资源增加长者服务外,更在服务模式上作出更新及重整,务求使资源的运用更具成本效益,使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受惠。除了为体弱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院舍照顾服务外,安老服务的发展重点是以社区和家居为本的照顾服务,力求满足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服务需要的老年人尽量继续在社区安老。1998年正式推出“长者志愿服务队”,透过外展方法接触独居老人或老年夫妇,并已有系统的方式为他们建立支援网络。在支援护老者方面,积极发展“护老者支援服务”,除了推动所有中心及服务单位设立护老者资源阁、制作护老培训教材及建立互助小组以增加护老者照顾老年人的知识和技巧外,又在安老院舍和日间护理中心分别开办住宿暂托和日间暂托服务,以舒缓护老者的压力。1999年首次推出以合约方式营运的“家居照顾及膳食服务”,在传统的家务助理服务范围之上,为长者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2001年进一步推出合约制的“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为体弱的老年人设计个别的家居和日间中心服务,满足他们的个人照顾及护理需要,使他们无需入住安老院舍。1999-2002年间推行“老有所为活动计划”,资助各服务机构、地区团体、学校、义工团体及居民组织等举办各类活动,例如推广老年人终身学习、社区参与、长幼共融及跨代义工等,借以提倡老有所为和尊长敬老的精神。2003年将138支家务助理对提升为“综合家居照顾服务队”,为在家居住的老人和他们的家属提供一系列的支援服务。2003-2004年,重整现有的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包括把所有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为“长者地区中心”,把超过半数的长者活动中心提升为“长者邻舍中心”,两者都着重发展老年义工、外展、教育和护老者支援服务。另外,各非营利组织机构也还推出各有特色的适合不同阶层的老年人需要的服务,例如香港房屋协会与香港圣公会联合推出的“彩颐居长者之家”,就是为中产阶级的老年人提供的包括房屋、社区康乐及医疗护理等一站式服务。不但使这部分老年人享受到了更好的更满足自身需要的服务,而且,通过这一机构的相对营利,把收入用于该非营利机构其他社会服务项目的运营中,重新配置了社会资源,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项创举。
8 @* n% x9 j! F7 U     这一系列的服务措施不仅满足了香港在过去数年间对老年人服务的殷切需求,更重要的是已在支援社区中居住的老年人建立起十分稳固的基础设施,为未来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做出适当的准备。6 w  W' E$ _7 p! H( w. ]
    & z7 ?: ?& O' e- d/ o
     三、启示* n* ]( `" B$ ?% R- X; m3 T& p: p
   
, J6 p/ M- ?5 y7 t4 ~! V; I     (一) 积极发展老人社区照顾是目前我国解决城市老人照顾的有效途径* A/ k4 ?$ h% [' d
     1、 老人照顾需求的迅速增加是老人社区照顾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 @6 T; {) P$ o( q. n0 y$ k     老人照顾需求的增加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其二是老年人需要照顾的方面扩大。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面对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也不例外。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大量增加,使照顾需求增长迅猛。预计到2050年,全国需要完全照顾的老年人至少达6000万以上。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年人需要的照顾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等等生活照料的层面,照顾需求还会扩展到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社会交往、旅游出行等等方面,更将加大老人照顾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 l5 V1 E) W) |. D* ]     2、 传统的后代奉养照顾前辈的“反哺式”的家庭养老形式遭受严重冲击,逐渐转到向社会寻找解决的办法4 u) s0 ]8 E7 G( G
     家庭变化使老年人难以在家庭中得到较全面经常的照顾,独生子女群体组成家庭后,这一状况将更加严重。在传统社会中,老年人的照顾基本上由家庭成员承担。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核心家庭比重越来越高,使得家庭照顾老年人的功能越来越弱, 负担沉重,不得不从家庭之外的社会寻找照顾老人的替代资源。" U# g0 ?3 _8 W+ T3 `
     3、 现有社会机构院舍照顾存在诸多弊端,发展社区照顾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  P5 \& A% s& z3 e! E1 x2 \
     机构院舍照顾渐渐遭遇尴尬的处境,首先,这些机构的规模不大,成本过高,能力有限,所以现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大城市中出现了老年人入所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继续增加社会福利机构,但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内地目前的经济水平来说,不能全靠这一途径求得解决;另一方面则需要实现由机构院舍养老向社区养老的策略转变,达到既节省和充分利用资源,又满足老人照顾需求的目的。其次,各级各类养老机构院舍在资金运作、服务的设施、院舍环境等物质条件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另外,机构院舍的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专业照顾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引起民众尤其是接受照顾的老年人的抵触情绪。台湾学者黄源协说:“机构几乎被视为即是建筑物(buildings)的同义词,例如,精神病医院、儿童之家、监狱等;机构化(institutionalisation)则往往被视为是一种令人感到不快的过程,且包括些负面的现象,例如,冷漠、退缩、缺乏动机以及无助感,这主要是由于对其收容者之概括式的处遇(blocktreatment)、例行性,以及角色的剥夺。”(钱宁,2002)因此,二战以后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反院舍化运动”。反院舍化运动对院舍照顾模式给住院的弱势人群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为避免院舍服务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照顾和服务,社区照顾的理念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 f0 ?- J/ r( |& u) {# `3 B$ n4 o! J     4、 社区照顾的日益流行还与近些年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
) Z4 C3 P: c; C+ [* ^& g     以社区照顾为主的福利哲学,由于鼓励更多非正规服务和私有化服务的参与和发展,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方面的责任承担和资源投入。因此在很多西方福利国家以及香港地区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展社区照顾,不但有利于减少养老成本,缓解老龄化到来带来的冲击,还能有效利用社区闲置资源,提供就业岗位。* I) D6 Y! ~2 k( |3 C1 t4 k
     (二)汲取香港老年人社区照顾经验,发展适合内地经济文化条件的城市养老模式
" e2 F) m. X. I6 V- P* E6 |* ?% F     老人社区照顾的概念是新近从海外引进的,但在以往的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社区照顾的几方面内容都已有它的实践原型。我国政府倡导社区服务始于1987年。十多年来已经在城市形成了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设施服务和社会互助为重要形式的社区服务格局。(程勇、贺常梅,1999)如专业人士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的医疗、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帮助;由邻里、亲友、同事等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的各种照顾等。问题在于我们尚未用社区照顾的理念将几方面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整合利用,因此,当务之急是确定正确的策略以应对日益增加的老人照顾需求和家庭社会的一系列变化。
* o4 a7 t9 I& |+ X4 Y5 F     1、 微观层面
8 ^% D9 [8 B* N; Z/ g$ f$ O, i     首先,明确服务理念。香港对老年人的称呼是“长者”,这一个细处固然有地域文化的不同,但也折射出香港对老年人的态度:是长辈,是有丰富人生阅历的前辈。也顾及了老年人忌讳说老的心理。香港对老年人的服务处处体现着细心与周到,也让我们反思内地很多机构院舍的服务态度与理念。我们应该改变固有的角色定位,尤其是相关行政部门,树立“尊重而非怜悯、帮助而非施舍、服务而非管理”的服务理念。
& W2 U1 _. P* P% Z. _; ~     其次,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知识的运用。中国传统社会的养老观存在一些偏差,只注重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对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的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情感支持在很多时候又是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支持。而满足老年人这方面的需求,使他们获得有效的支持,正是社会工作的专长,是社会工作可以介入的主要空间。社会工作积极的态度和理念,有效的专业方法,丰富的老人工作的实务经验,能够比较好的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互动的需要;协助老人维持身心健康,适应新的环境;维护老人的权利与尊严,提升老人的自尊与自信。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法还可以采取个案管理的方法协助老年案主建立支持网络,协调和保持从临床到社会政策的持续性服务,策动现有的内外资源有效的为案主服务。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协调老人与子女、其他老人、院舍乃至社会的关系。8 b4 U' i+ V- {
     第三,确保有详细而具体的计划项目,并保证其可操作性。很多社会政策都大而空,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就要求相关机构根据政策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真正实施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居民小区的活动。香港有很多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老年活动。内地有老年人质问除了下棋、打太极、扭秧歌,老年人没事可做了吗?这就反映了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我们服务活动的单调贫乏。8 z9 @9 T! {8 H3 J, b( Y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香港的服务机构都将自己的服务项目印成形形色色的、生动活泼的宣传单或宣传册,方便老年人或其家属任意取阅。并且在地铁、大型卖场等人群密集流通的公共场所都有宣传的短片和活动成果展示等。而与之相比在内地这方面明显做的不够,很多老年人对我们现有的服务项目都不了解,也不了解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不知道遇到问题该向谁求助,无形中造成许多老年问题。9 [" b2 C* i2 }. ~2 T- {& f, ^
     2、 宏观层面2 C0 f9 [3 `& _4 W
     首先,要处理好保持原有传统和推进新的服务模式的关系,即在保存原有的老人社区照顾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建服务内容综合化、照顾形式多样化、覆盖范围全体化的老人社区照顾体系。要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老年人社区照顾和服务。在服务形式上,可采取居家服务、社区中心设施服务、社区支援网络服务等多种模式,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
9 V4 \& q$ Y+ A8 F/ k2 j! |     其次,要处理好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的关系,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尤其要重视低龄老人的“余热”发挥,提倡老人照顾的“时间储备”。在社区照顾志愿者中,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低龄老人的潜能不可低估,一来因为他们在老年人队伍中尚属年轻,身体较健康;二来因为刚退休下来尚不习惯无所事事的赋闲生活,总想为社会为别人做点事;三来因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较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需要,所以把低龄老人的“余热”发挥出来,可以成为社区照顾的重要人力资源。香港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招募低龄老年人做义工。目前日本和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社区中试行一种老年人照顾的“时间储备”的做法是开发低龄老人潜能的很好途径,就是让低龄老人在身体状况尚好的时候为社区中高龄老人提供一定的义务照料,所花费的劳动用时间单位记入个人“帐户”,等到自己高龄或生病时,从社区其他低龄老人处得到同样时间的免费照顾,这一服务模式如能运行正常,将使社区老人照顾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 d$ r# }, ~9 K) a7 `+ }     第三,要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老人社区照顾的经费筹集,由政府、单位、社区和家庭个人共同承担。老人社区照顾是需要财力支撑的,随着老人数量的增多和需求的扩大,所需资金越来越多,因此需要有一个通畅的资金筹集渠道。过去社区中孤寡老人的供养资金多由政府财政通过民政部门下发,单位退休下来的老人多由单位供养,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政府和单位不堪重负。应通过社会募集、福利企业经营、低偿有偿服务的提供等途径,进行广泛的资金筹集,使其取自社会、用至社会。此外,受照顾的老人及其家庭,也应在享受照顾权利的同时,承担交纳费用的义务。或由受助老人按所受服务内容和规格的不同,交纳一定比例的经费;或采取社区居民交费统筹的办法来筹集一部分资金。总之,通过家庭个人的交费行为以增强全体居民的责任意识,督促资金以节约的原则用于确实需要的老人服务上去。/ O5 y  _# {' F2 w' T
     第四, 要处理好社区照顾和家庭养老的关系,把“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作为相当长时期中应予贯彻的主导方针。社区照顾的目标是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来强化家庭,使家庭在照顾其成员方面能够自足,进而促进家庭成员的互助、参与,从而落实社区照顾的理想。尽管家庭的养老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削弱,但家庭毕竟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是奉养照顾老人的主要责任者,以家庭亲友为主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本身就是老人社区照顾的主要资源,也是老年人情感支持的来源。因此,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容怀疑和动摇的。老人社区照顾并不是撇开家庭另搞一套对老人的服务,而是以家庭为基点,着眼于家庭的整体需要,所提供的服务既针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同时也针对照顾老人的其他家庭成员,以帮助他们履行照顾的责任和减轻所带来的压力。$ F" w0 [$ Z& G/ |9 W4 q( Y7 z
   
4 f! e+ w. K* j2 g2 ^     发展社区照顾与社区服务是一种方向性的变迁,一是人们本着自发精神,与政府机构协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及文化情况,参与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生活合为一体,使它们能够对国家的进步有充分贡献;二是鼓励自立、自助、互助的精神,并使这种精神更能充分发挥作用;鼓励老人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去,这种活动可以发挥老人的潜能,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意识,使老年人从一个被动的受助者转化为一个主动的、有自助能力的人,改善老人的自我形象。同时可以打破他们被相对隔绝的状态,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正常的交往,延缓他们社会化退化程度和边缘化速度,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并且能够使老人们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工作、人生经验,提供智力资源,帮助社区发展。
$ B5 \* y8 D' l2 d   
" X& _, T; a) m     参考文献:- v5 B# Z" o. Z; M& ~; n
     [1]蔡汉贤,《社会工作词典(第四版)》,台湾:台湾社区发展杂志社,2000年。
4 }  R; U2 C+ [& F9 @     [2]程勇、贺常梅,《拓展老人社区照顾是最佳选择》,《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年第2期。
: Y( b" t- @1 j4 E     [3]古学斌 阮曾媛琪主编,《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v/ W& p2 S' \- u& L" }
     [4]黄黎若莲,《祖国大陆和香港社区照顾模式比较》,《中国社会工作》,1995年第5期。
8 @- P8 r2 r9 F. `3 \( b6 h" A  S     [5]吕新萍,《院舍照顾还是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可能取向探讨》,《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3期。
4 e# {, P* ?+ W+ b) p% d' F     [6]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2年第7月。
$ a7 r9 N, G; N+ W7 H5 n6 U     [7]《社会福利署2002年报》,香港:社会福利署,2003年3月。+ Q1 e0 u8 V' f7 K0 d9 c
     [8]《什么是社区照顾》,《社区》,2004年第21期。; D8 z( s; t+ M9 J6 u
     [9]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Q& z: B) b% y( h6 O
     [10]王思斌,《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中国社会工作》,1994年第3期。
. k6 G* V! O2 ]9 G& F& M! u8 H     [11]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2期。
8 \- i% A* u7 G7 [3 x& u; a! T     [12]《长者社区支援服务概览》,香港:社会福利署,2003。% W- u7 k, d: m
     [13]周沛,《社区照顾: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区工作模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 u3 ~( m: ~" d8 f# M6 P     [14]Daniel T.L.Shek,Lam Mong Chow,Au Chor Fai &J.J.Lee, Advances in Social Welfare in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24 03:53 , Processed in 0.04275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