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华时报
$ t& |1 E* z0 r0 T n: \2 r$ w- g" [4 _4 w" _2 @) R
- ~4 R3 f* {* o1 a+ C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 李涛" M8 d) e6 u# _# a0 u
4 @, x; ]5 z3 N( S; f2 C% y) d) E0 y3 a5 f, a
草根NGO如何拒绝“被建设”) A; Z9 h1 n C
6 L6 A# r d* m: I. Y
拒绝“被建设”已经成为中国许多草根NGO的共同呼声,而开展因地制宜式本土建设也成为一项共识。
; G- o. l% [" n* T8 p, M
6 x# o9 ? N. R3 T1 ^% c$ F我们“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从一个服务性草根组织成长为民政局注册支持性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其发展经历改写了权威们认为草根NGO只能“被能力建设”的传统观念。在这里,“协作者”分享几点经验,相信本土草根NGO完全可以通过自身探索成为具备专业水平的组织。9 e3 k" O. E2 T+ Q, Z
8 J( ]9 o$ c$ Z1 ], y$ Y) ?首先,草根NGO应该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专业能力。人员素质及专业化水平是影响一个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很多机构和高校都会举办免费专业培训,草根NGO可以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机会参与培训。与此同时,更要有意识地加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O i% f6 o2 L5 I, |4 T
1 t9 |. N5 P; p# s0 L3 z; S
其次,应该让受助人群由救助向自助转变。从事社会工作的草根NGO只有帮助救助群体提高自己抗困能力和发展能力,才能实现长效救助,而不是解决受助群体的一时之需。协作者在多年的工作中以“助人自助”为目标,在救助困难群体的同时帮助受助人群提升自我服务能力。例如,为了帮助农民工学习到城市生活的实用知识,“协作者”提供机会让他们共同分享成长经验,提升互助服务与社会参与能力,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办法,让进城务工人员理解和适应新环境变化,从而帮助其摆脱“救助”,实现新阶段的人生发展。
# W4 ?0 M. U1 r P5 g$ N+ {7 e! @' N4 S( N% j7 `, A
再次,整合资源 让服务产生价值。协作者的发展证明,NGO的工作首先必须定位在本土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上,国际经验、理论可以借鉴学习,但回头要在本土的实践中创新总结。而在资源整合上,调动多方资源开展专业服务是关系民办社工机构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北京协作者七年间,通过开展系列农民工救助和能力建设工作,帮助政府和企业解决了农民工的管理及能力提高的难题,由此获得了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提供资源、社会组织运作的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