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资讯 发表于 2019-11-8 23:22

考纲考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与现状

本帖最后由 清流资讯 于 2019-11-8 23:28 编辑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与现状

来源:公益时报2017年10月9日

在中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已经走过了29年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重建,到社工实务和职业化探索,又经历了制度推进、体制建设的提速发展,在全面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工作正沿着“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发展方向全面迈开步伐。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正式恢复重建。此后,社工专业教育在各个高等院校迅速发展,形成了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梯次结构体系。

目前,我国有80余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工作专科教育、330余所高校开展社会工作本科教育、10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教育,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3万多名。

在培养社工专业人才的同时,社会工作专业组织也建立起来。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随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也在1994年成立。

2006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正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当年10月,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随后,2010年4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印发,《纲要》明确了要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和培养六类重点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位列其中。2011年9月,中央18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3月,中央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评价、使用、激励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高层大力推动、社会强烈需求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快速形成,并迅速投入实践当中。

1997年,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开始招聘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建立专业社会服务机构。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各类福利机构开始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2008年,明确要求民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以社工岗位为主。2009年,民政部出台文件鼓励各地在政策、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宽松的环境,这一举措吸纳了全国近2000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迅速发展。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以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规模总量达到76万人,其中持证社工近30万人;相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区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超过27万个;在城乡社区和相关事业单位设置社会工作服务站(科室、中心)13697个;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到5880家。

社工职业规范也正在逐步建立。

2004年,《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出台。2006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颁发,社会工作者开始有了独立的职业水平等级和资质证书。2008年至2013年6年国家社工考试,全国有近百万人次报名参考,已产生十几万名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也于2012年底正式向社会发布,这被视为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自2008年首次举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以来,全国共有288768人取得证书,包括助理社会工作师219242人、社会工作师69526人。其中广东近6万人,江苏近4万人,浙江、北京超过2万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社会工作实务已在各个领域开展。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的价值正日益显现。2012年,中央六部门联合发布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项计划实施方案》。

社工实务的快速发展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同年,中央政府首次通过建立公共财政资助机制加强对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培育和扶持,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资助项目,共带动社会资金3.2亿元,185万群众直接受益。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支持购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

2016年各地社会工作投入资金量达42.68亿元,比2015年增长66.23%,其中,上海、广东社会工作投入突破10亿元,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重庆、四川社会工作投入超过1亿元。

社会工作进入“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时代,社会工作的地位提升到法律层面。

2013年11月13日,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社会工作标准管理、标准研制、标准审查、标准实施与评估有了专门的机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社会工作时代来临。

法律建设方面,2014年2月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已经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发挥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和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民政部指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会救助服务中能够发挥促进社会融入、帮助救助对象提升能力、心理疏导、资源连接、宣传倡导等五个方面的功能作用。此外,《社会工作师法》也将被提上立法日程。

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国家开发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等专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建立,本土化督导团队的培养与运用,从实践基础上正逐步形成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固有的单位体制,成为社区人,社会治理日益融入社区。社区成为了社会工作的主阵地,社区社会救助、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外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专业社工的介入;而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最终也必须落地社区,同样需要社工的介入。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制度配套、功能齐全、层次多样、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比较健全的社会工作体系将基本建成。

29日

28日

27日

主办机构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SocialWorkers)总部设在瑞士伯尼,是社会工作领域的全球性组织,由90余个各国社会工作协会组成,覆盖75万名世界各地的社会工作者,并在联合国等全球性机构中拥有咨商地位。该组织旨在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为实现社会公正作出贡献,它与成员机构一道制定和审核社会工作国际标准、社会工作定义和产生积极作用的相关政策。

1928年,巴黎举办了首届国际社会工作大会,在会上,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的前身——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1956年,该协会采用了现在的会名,并在纽约设立了秘书处。1959年,它获得了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的咨商地位。经过30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已经发展了80多个会员协会。其中,成立于1991年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现“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在次年就加入了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成为正式会员。2001年,联合会开始与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合作,它们共同制定的全球社会工作定义得到了广泛的采纳。

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AsianandPacificAssociationforSocialWorkEducation)的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亚洲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该协会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拥有130多个成员,由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和教育工作者组成。1981年,为了正式接纳太平洋岛国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的加盟,该协会更名并沿用至今。

该协会的发起就是为了在该地区组织两年一届的区域性研讨会,此外,也赞助和支持多项国际会议、工作坊和研究项目,并为会员及政府部门在课程制定、实施和评估上提供技术支持。

从1971年至今,该机构与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亚太区分会举办的亚太地区社会工作区域联合会议已举办了24届。其中,今年为中国大陆首次主办,香港则分别在1975年和1991年主办过两届。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原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经过中国社会团体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国家民政部直属主管的全国性专业社会团体,是中国唯一代表从事社会工作的单位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权威组织。

联合会成立于1991年7月;1992年7月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成为正式会员。目前下设19个工作(行业)委员会、9支专项基金、11个职能部门、3个直属单位。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在民政部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并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是由国家开放大学与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合作组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具体负责的国家开放大学行业学院,于2013年11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该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宗旨,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并发挥“学分银行”的杠杆作用,以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的行业优势,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我国的现代社工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基地。

清流资讯 发表于 2019-11-8 23:25

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
上海浦东新区在2000年前前后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这成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标志。
2003年3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论证暂行办法》,同年11月开始,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这些都标志着社会工作者的资格开始在我国实行。
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该标准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71号)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7年8月20日,深圳通过社工“1+7”文件,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深圳获得迅速发展。
2007年10月,民政部确定75个地区和90个民政事业单位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08年6月,进行了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13.3万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8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4105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下证书。
目前事业单位从事民政社会工作的有40万工作者,全国社区从业人员约有40多万,加上基层的民政助理员、民政干部5万人。
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 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清流资讯 发表于 2019-11-8 23:27

1979-2019:中国社会工作40年2019年3月19日是第 13 个国际社会工作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本周是第 6 个中国社会工作主题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追梦新征程,社工在行动”。2019年,又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如果从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开始算的话,社会工作在中国也历经了 40 年的历程。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 40 年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及群众团体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加之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被提上议事日程。1981年,由费孝通指导和主持编写《社会学概论》的过程中,决定在书中增写“社会工作”作为独立的一章,开了我国恢复社会工作教育的先声。1982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年会召开,这是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三年多来第一次召开的年会。这次年会共有代表160人参加,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雷洁琼在会上提出关于“民政工作和社会学的关系密切,和社会工作是一家”的说法。
1983年,雷洁琼指出“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之后又发展为“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著名观点。她指出社会工作成为一种专业,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1984年,民政部派出大陆第一个赴香港社会福利(社会工作教育)考察团,对香港的社会福利制度及香港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进行了考察。也是从1984年开始,民政部率先在所属院校培训课程中增加了现代社会工作的内容。此后,民政部培训中心和有关省市民政厅局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工作课程培训班。
198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请设置社会发展计划与管理专业。同年,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邀请卢谋华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学科化起始的一个标志。1986年,教委同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增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就为恢复中断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创造了前提条件,即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肯定,从而填补了社会工作教育的空白,弥合了社会工作人才的断层。
1987年,由时任民政部人事教育局副局长李宝库为团长、时任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陈良瑾教授为副团长等组成民政部赴挪威、瑞典的社会工作教育考察团,先后对挪威、瑞典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进行了考察。
当年9月,民政部邀请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教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进一步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正式恢复重建。此后,社工专业教育在各个高等院校迅速发展,形成了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梯次结构体系。
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次年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成为正式成员。
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专业守则《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同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199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始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招收录用了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并在教育、卫生、民政系统进行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试点工作。同年,举办社会工作专业首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
1998年,《高等院校本科目录》中,“社会工作”专业得以保留,并且将社会工作专业由“控制发展”的专业改为“非控制发展”的专业。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各类福利机构开始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
2001年,上海市东方医院社工部成立。它是国内第一家设置独立社会工作部门、配备专职社会工作人员的医院。
2003年,民政部向各省市民政厅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通知》(民办函〔2003〕2号),积极倡导有条件的省市大胆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同年,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在浦东成立,它是中国内地成立的第一家非政府性质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2004年,《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出台,该标准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
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7年,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1+7”文件。深圳市委印发《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深发〔2007〕18号)。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深圳获得迅速发展。
2008年,进行了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13.3万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8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4105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2009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的通知》(民发 44 号),北京、上海、广东、沈阳等地陆续开始登记工作,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正式展开。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是内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有一里程碑性的举措。
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印发,《纲要》明确了要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和培养六类重点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位列其中。
2011年,中组部、民政部、财政部等18部委、社会团体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出台的第一个系统建构社会工作制度、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
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行顶层制度设计。
2013年,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主要任务是社会工作标准管理、标准 研制、标准审查、标准实施与评估,从而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强化社会工作管理成效,提高社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推进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2014年,国务院令第649号《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其中,第一次将社会工作写入国家法规,对社会工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使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服务社会救助对象获得了法律空间,为社会工作从社会救助领域向其他领域、由社会救助对象向其他有需要对象延伸开辟了立法起点、提供了立法示范。
同年,民政部首次组织开展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中国社工协会及各地民政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响应,掀起了全国社工宣传活动新高潮
2015年,社会工作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这意味着“社会工作”正式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等。《纲要》从顶层设计上对“十三五”时期社会工作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
2017年,存在了十六年的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17年秋季停止招生的消息在社工朋友圈刷屏。其后中大官微确认,社工专业本科停止招生消息属实。部分网民将原因归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欠佳。这一事件显示出高校社工专业教育存在的危机,也反映出社工行业的发展困境。
2018年,深圳民政局在《关于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深圳社工的平均工资标准将从5000元/人/月提高至10647元/人/月(税前,含个人五险一金),社工人力成本标准将从7.6万元/人/年提高至16.01万元/人/年,增幅109.23%;全市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从2017年6.5亿元至增长2019年12.07亿元,增幅85.16%。
同年,人社部和民政部共同颁发了《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在文件中规定了高级社会工作师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该文件中对于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方式、考试科目、报考条件等相关报考规范都做了初步规定。
2019年伊始,民政部稳步推进机构改革,设立了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其中提出:鼓励港澳与内地社会福利界加强合作,推进社会工作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加强粤港澳社工的专业培训交流。
新中国成立 70 年,中国社会工作 40 年。对这段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

清流资讯 发表于 2019-11-8 23:28

作者:周云骞,心理社工师,心理咨询师考拉读书会发起人,我将余生献给中国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疗事业。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过一句话:“我们都太在意我们有很多项目输给很多人,其实我们应该关心我们有哪一项赢过全世界。”这句话我一直很喜欢。我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个失败者,做了自媒体半年还只赚了不到800块钱。但是我却是在自媒体平台第一个系统讲解人格心理学,把抑郁症的自愈写得最真情的心理师,第一个系统介绍社工这个大家眼中的新职业的社工师。我相信如果我能在自媒体心理社工工作中取得成功,我能给许多人带来希望。包括渴望快速学习到心理学、社会工作、康复医学等领域的知识帮助自己改善困境中的人士,包括许多即使收入偏低依旧活跃在心理一线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心理师和社工师。

社工是“社会工作”的简称,英文名social work。专业社工其实已经诞生了100多年,但是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见过真正的社工长什么样。认为社工就是义工。实际上,社工是和心理学、医学一样,都是比较难读好的专业,对人的性格要求蛮高。社工的知识很冷,没有阅读量,写抑郁症每篇文章都是几千上万的阅读,写社工只有可怜的几十人阅读。即使这样,我还会写下去。社工的知识要写完,至少还需要写一个月时间。只能委屈各位了。因为周云骞是个社会型的研究者,我认为很多心理疾病和问题都需要放到社会中,引起至上而下的共同关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也社工,也是希望给各位带来中观和宏观的看问题的视角,避免内归因,降低耻辱感。



很多人都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新专业,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才在我国兴起的。其实,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务,并且在社会工作的建制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本土化的初步经验。每个想学社工的人,都必须了解这些为中国社工做出贡献的先驱。在香港,社会工作者被称为北斗星,这个名词来源于香港70年代的一个同名电影。1995年还出现了一部讲社工的电影叫《边缘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



步济时最早将社会工作引进中国

是谁最早将社会工作引进中国的呢?就我们目前掌握的历史材料来看,最早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引入中国的是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美国人步济时。他于1912年创 办了北京社会实进会,目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工 作,以改造社会和救治中国。尽管在此之前已有留学归国的朱友渔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讲授过社会工作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开展过实践活动。

步济时1883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城市平民家庭,父亲是长老会的长老、男青年会的积极分子。步济时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志愿者活动。1905年毕业后他短期在奥布林神学院学习,随后到日本京都男青年会教英语。1907年于哥伦比亚大学 攻读社会学,1909来到北京。步济时来华的动机是为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并非发展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但他很看不惯在华外国人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生活,而当他开始接触中国的大学生生活时,他感到似乎是发现了一个从未开采过的金矿,他认定中国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于是,他广泛地接触青年学生,并引导他们关注现实中的社会问题,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并推动成立了北京社会实进会(在1914年6月获得内务部批准)。

步济时在1914一1915年间指导北京社会实进会的学生进行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社会调查,是关于北京人力车夫生活与工作状况的调查。此后,北京社会实进会还对北京的教育机构、监狱、 精神病院、贫民院和孤儿院等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1922年,步济时倡议并亲自领导成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设应用社会学专业即社会工作专业,为中国培养最早的社会工作者。因此,有人称步济时为“中国社会工作之父”。


步济时

最早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葛学溥

对中国早期社会工作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个美国人,他就是葛学溥。1913年,葛学溥来到中国,次年开始主持沪江大学新成立的社会学系,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创办了著名的“沪东公社”,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比较有影响的社区服务机构之一。

葛学溥深受基督教福音理论的影响,他之所以创办社会服务 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想。但是, 随着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具体服务对象的改变,社会服务工作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强。 1917年,葛学溥将社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校外设立了一个 社区服务中心,“杨树浦社区中心”,葛学溥给它起了一个很优雅的中文名字——“沪东公社”,此后一直伴随杨树浦的居民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沪东公社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依然没有离开教育,其起步也是从对周围工厂的工人开设补习班开始的,后来扩展到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服务内容也扩展到民众图书馆、民众 食堂、民众茶园、施诊所等多个领域。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最早是在燕京大学,192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改称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开设“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行政”、“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福利” 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社会工作者,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教 育正式开始。在燕京大学社会工作教育起步后,沪江大学、复旦 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齐鲁大学、福建协 和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课程。

到1947 年年初,全国各大学或独立学院设立社会学系的有19校,设立历史社会学系的有2校,设立社会事业行政系的有1校即社会教育学院。1944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召开大学课程修订会议,在社会学系课程中增设社会行政组(即社会行政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从而使得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有了法定依据。当时规定的社会行政专业的选修课程包括:职业指导与介绍、社会组训、社险、社会救济、合作事业、儿童福利、精神病社会工作、医药社会工作、妇女工作、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工矿检查、边疆民族问题、边疆语言、边疆行政、边疆教育、边疆社会工作等,而且还必须在以下五门课程中任选两门:中国社会问 题、社会立法、社会政策、社会运动、社会事业史。外加社会行政实习,因为社会工作是一门讲究实践性的学科,实习的内容必不可少。



早期中国社会工作的实务类型

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实务类型主要包括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儿童福利社会工作、军人社会工作、边疆社会工作,等等。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是民国时期开展的最早的社会工作实务类型,前述葛学溥创办的“沪东公社”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40 年代中期在成都、南京发展起来的“友邻社”,也是城市社区社 会工作的典型,但是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覆盖面积是很狭小的。 此外,I925年成立的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区事务所也可归入城 市社区社会工作的范围。

医务社会工作以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最具代表性。该部成立于1921年,其主要职责是沟通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且把沟通的范围追踪延伸至病人生活相关的社区之中。在最鼎盛的20世纪30年代该部总共有30多名社会工作者,他们可以享受穿白 大褂、在医生食堂用饭、用午茶、有病可住头等病房等跟医生一样优厚的待遇。该部还将组织形式和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推广到南 京、济南、上海等地多家医院,成为50年代之前中国和亚太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拓者。

农村社会工作是民国时期最为波澜壮阔的社会工作实务类 型,其中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影响最大,因已有多种历史著作介绍相应情况,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其他值得提及的农村社会工作典型是1928年燕京大学的清河实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因为参加实验的人员均是受过社会学专业训练的燕大师生。清河实验以社会调查开 端,实验区隶属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人员由社会学系委派,工作计划与当地人协商确定。期限为七年,经费每年约需七八千元,前四年由燕大社会学系负担,之后逐渐增加自筹比例, 七年后全由本地筹办。它留下了其他实验区所不能比肩的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为我们今天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储备了可供采信的一手资料。

企业社会工作在民国时期只是试验性质的,前期是少数的零星的个别试验,如上海基督教青年会1926年开始兴办的劳工新 村、无锡申新三厂1933年开始办理的劳工自治区等等。后期以 国民政府社会部社会福利司和劳工局的工矿检查为主导,将劳工福利设施的计划推行与指导监督、劳工生活的改良及保障、劳工 教育、工厂矿场安全或卫生设备之指导及检查、劳工失业及伤害 之救济抚恤等项内容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虽然做得还很不够,却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社会工作的中断与恢复

1950年开始我国对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民间慈善救助团体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造。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运动高潮的到来,民间慈善救助社团最终走向消亡,一部分被停办,一部分由政府接办,还有的被政府改造为其他性质的机构。社会工作实务由此走向消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中断了30年。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重新受到关注。1987年9月,民政部在北京马甸桥旁的北京对外经济交流中心大厦举办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史称“马甸会议”。这次会议重新确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地位,为社 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标志着新 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开端。1988年,民政部资助北京大学100万元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开启了专业社会工作恢复和重建的新阶段。1991 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成立,推动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社会工作的中国源流

近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生和发展是伴随着基督教青年会的脚 步一同到来的,但这并不能否定近代中国社会工作还有自己的一个源头。中国古代的济贫思想、兼爱互助的思想以及偏重于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都对近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

我国古代的济贫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 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就能找到诸子百家对济贫的各种说法,最为著名的是儒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由于儒家 思想长期占据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地位,政府积极介入的济贫 思想也就支配着历代统治者的济贫实践。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 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救助的内容十分 全面;二是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 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 障制度与措施。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活动虽然也和西方国家一样都停留在救灾济贫、矜孤恤寡等层次上,但中国古代官方所举行的社会救助 活动决非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救助活动,而是 以国家制度和政策等形式固定下来的、比较完备的被长期推行的 一种社会保障活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府对社会救助事务的 介入基本上是受法律约束的,特别是到了传统社会晚期,官方在社会救助领域的主要活动基本纳入了法律规范的范畴。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思想十 分丰富,社会救助范围极为宽泛并且做出了恰当的制度安排,我国古代政府和民间的社会救助传统悠久而浓厚。当西方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传入以后,迅速在我国转型期的社会中生根发芽,并结合进自己的优良传统。因此,在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时,一定注意不要光是眼睛向外,必须理解是我们自身的传统资源接纳了外来的新鲜事物。

本文部分章节引自社工史学家彭秀良《一次读懂社会工作》。了解更多关于社工的历史,请参阅此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纲考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