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 扎根东莞(组图)
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8-17 08:49 编辑社会组织 扎根东莞(组图)
2012-08-17 07:01:00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D/D2/D2631FF2FBF6497EAF3501F54A46C569.jpg
义工“妈妈”看望儿童福利中心的孩子们。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2/23/230D3616AC3D5438C1056F9796098912.jpg
政府部门把很多服务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来做。
社会管理
文/记者黄江洁
图/记者顾展旭
* 大事记
去年8月东莞市推出为社会组织“松绑”政策,大大激发了社会组织登记的热情,社会组织数量突飞猛进。
今年3月以来,市社工委联合多个部门开始了“双向调查”: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市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发放了3000多份调查表,确认了社会组织希望承接276项政府职能。
《东莞市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工作的暂行办法(送审稿)》已经出台,根据该办法,东莞将对各职能部门可向社会组织转移的事务、事项进行汇总分类,拟订每年度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目录,报送市政府审核批准后,以文件形式向社会公布。
核心提示:
原本,它们是草根组织,没有合法身份,它们梦想着,有一天它们会轻松“转正”,得到政府资助,甚至承接政府的一部分职能。而以上种种,在过去1年时间里,在东莞全部实现了。
为社会组织“松绑”、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当社会组织的能力得以提高后,东莞市政府又大胆提出“放权”。很快,东莞市就会将原本属于政府部门的82项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担。社会组织的声音,正在被重视;社会组织的能力,即将被重用。
政策“松绑”:
坚定社会组织扎根东莞的决心
去年8月东莞市推出为社会组织“松绑”政策,大大激发了社会组织登记的热情,社会组织数量突飞猛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组织2070家,其中社会团体349家,民办非企单位1721家。
随后,东莞市开始筹备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去年底,东莞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成立。从成立第一天起,市社工委就在酝酿向社会组织放权。从今年2月开始,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启动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为放权做好前期准备。凡在东莞市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如有能力都可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
今年3月以来,市社工委联合多个部门开始了“双向调查”: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市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发放了3000多份调查表,确认了社会组织希望承接276项政府职能。
同时,截至目前,共有14个职能部门报送了82项放权事项,经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认定,有31家社会组织有资质、有条件可承接上述放权事项。
《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意见》近期出台,意见中提到将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核心任务,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
如果说,市政府的放权和扶持,让社工池文华看到了社会组织在东莞的发展前景的话,那么随后的经历,则更是坚定了池文华扎根东莞发展的决心。
池文华是一名在东莞社工界小有名气的社工。去年,池文华给广东省副省长、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议和看法。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信竟然能得到书记的亲笔批示,随后时任副市长的成洪波专门接见了他。
回忆起当时那长达1小时的接见,池文华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提了3个意见: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和提高社工薪酬,“没想到3个建议现在都一一实现了。
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组织的声音。”让东莞的社工机构乃至社会组织都欢欣鼓舞的是,在今年初召开的党代会上,东莞市委组织部找到池文华,邀请他作为“列席代表”出席;随后的东莞“两会”上,池文华和另一名社工,再次作为列席代表参与。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党代会和两会,以一名社会组织界人士的身份参与。”虽然只是列席代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但池文华向本报记者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非常激动,“这至少释放了一个信息:社会组织人士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在提高,政府在重视我们的声音。”
社会组织地位不断提高
池文华来东莞2年,他深切地体会到,“政府部门把很多服务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来做,社会组织、公益人士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正在不断提高。”
2010年3月,池文华加入东莞市普惠社工工作服务中心工作。池文华说,从最开始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到青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妇联、社区禁毒等涵盖各个领域,政府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让权”给社会组织。
去年起,东莞开始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选取了全市20个社区进行试点。这一次,政府充当了主导者和硬件提供者的身份,池文华说,而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营权,即软件部分,交给了社工机构。“因为社工机构有资源、有专业的服务团队,比起政府来运营,社工机构可以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
池文华认为,政府将一部分社会组织擅长且能做得好的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担,这样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三方都受益。
社会组织
职能增加
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对于《广州日报·东莞新闻》印象深刻,因为卢寿维走马上任刚刚成立的社工委后,本报是第一个对其进行专访的媒体,东莞市民对社工委的普遍认知,也是通过本报的专访。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向社会组织放权和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2个目录即将问世。卢寿维介绍,目前,《东莞市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工作的暂行办法(送审稿)》已经出台,根据该办法,东莞将对各职能部门可向社会组织转移的事务、事项进行汇总分类,拟订每年度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目录,报送市政府审核批准后,以文件形式向社会公布。
“哪些权力可以下放到社会组织,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必须是政府部门可以放,而社会组织也有能力承担才行。”卢寿维强调,向社会组织放权的那些权力必须是“政府放得了,社会组织接得住,管得好的权力”。
原文链接:http://news.163.com/12/0817/08/893J1R7A00014AED.html
页:
[1]